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敦煌舞弯三指」

时间:2023-01-04 19:41:10 来源:敦煌之旅

大家好,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敦煌文化和()「敦煌舞弯三指」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的人一生为世界奉献着观点和智慧,有些人却用毕生精力为世间留下传世珍宝,两者都是伟大的人;“工匠”这个群体,就是后者。一个石窟从开始建设到完成,大体要经过整修崖面、凿窟、绘制壁画塑像、修造并装饰窟檐或殿堂等一系列的营造程序。

莫高窟的营造者主要是由窟主、施主、工匠三方面组成的。今天我们重点讲一讲敦煌的工匠。工匠们在窟主或施主的雇佣下,从事洞窟的营造活动,按照分工,分为劈岩凿窟的“良工”和绘制塑画的“巧匠”两部分。大家注意这两个词——“良工”和“巧匠”。

事实上,在古代,“工”与“匠”是两个概念。在石窟营造方面,他们只是分工不同,前者是整修崖体、开凿岩洞,后者是绘画和塑像等;但在其他行业中,这两者在分工上没有区别,只是有无技术和技术高低的差异,所以,后来将“工匠”并为一个整体的概念来使用了。

在敦煌石窟的开凿过程中,工匠的技术级别大概分四个层面:

第一类级别最高的叫都料。都料有一点像总工程师那样的身份,是这个行业最高级别的工匠,主要职责是设计和指挥。在唐朝时候,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记录过这样一件事:他去看有一位都料设计、修房子、盖房子,他在旁边监工。都料自己是木匠出身,已经很多年不干了,柳宗元就取笑他,你是木匠出身,怎么不干?关键是,不需要他干了,下面这些木匠们会去干;都料主要就是搞设计,要指挥,把握全局。这个跟现在的情况还是差不多,虽然分工不一样,有些从基层学徒成长起来的高级工匠,也有这么一个过程。

第二个级别叫博士(把式)。这个博士就是从事实际操作的工匠里面级别最高的,当然这里面是排第二,主要的一些高难度技术都由他们来承担。过去中国历史上也有学馆,里面也分博士、学士之类,但是这里的“博士”不是指作学问或者上学的博士。这个名词以前叫“把式”,就是干什么的能手;这个在敦煌文献里都有记载,他做得最好,一把好手,就是这么个意思。

莫高窟第72窟壁画记载了工匠安装佛头的场景

工匠的主力军实际是第三类,就是普通的匠人。他们是已经出师了的匠人,队伍最庞大,人也最多,一般的活都能拿下来,当然高难度的要博士去做。

第四类就是生,学生的生。这里是匠生,也是学徒工的意思,没有出师的,自己不能独立承担工作。

莫高窟第72窟壁画中石窟开凿者“请丹青巧匠画圣容真身”

就是这些一代又一代的工匠们,他们有些随着佛教传播,从西域而来;有些跟随被贬的官员大户移民而来;有些是随着不同时期到敦煌上任的官吏而来;也有一些吐蕃、西夏、元等少数民族统治时期,到达此地的少数民族画师。无论来处、无论民族、无论是工,还是匠,他们所做的每一件作品,和莫高窟一起,都将成为他们生命的延续。

突然在想,如果敦煌工匠穿越到现在开直播的话,肯定会有很多人看,会有很多人成为他们的粉丝吧?这样,我们也许能更好地读懂“工匠”这两个字。

当代敦煌匠人的身影

我们现在经常讲到匠心精神,指的是匠人对手中的事物虔诚如礼敬神明一般的态度,有着不容亵渎的敬畏感;无论是吉他钢琴、笔墨纸砚、颜料画布,拥有特别“惜物”的状态。其实不一定非要是工匠才能具备“匠心”的条件,当你热爱你写的文字,热爱手中的事并坚持不懈地精进,你便具有了一颗“匠心”。

敦煌匠人是敦煌文化至关重要的一部分,无数匠人共同的劳动与智慧结晶才筑成了今日的神秘佛国圣境。而今天的莫高窟,更多的研究者、保护者、传承者,用他们的努力,也守望和传扬着一种匠心精神和莫高传统。

拍摄:海洋视界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学者樊锦诗曾慨叹:莫高窟老化消失的趋势,只能延缓,无法逆转。为了有效延缓洞窟的老化,敦煌研究院的研究人员正在抓紧和时间赛跑,利用一些先进手段,如实时监测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含量和空气渗透率等应用来检测洞窟内微环境,以合理控制游客承载量。所以有朋友问,为什么莫高窟有些洞窟会不固定开放?这些洞窟被称为“调节窟”。一旦洞窟内监控的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超标,洞窟将立刻关闭,这时调节窟就会开放,供大家参观,也是为了确保日常足够的开放数量。

上世纪90年代初,敦煌研究院发起现代技术保护莫高窟的“数字敦煌”项目,迄今已二十多年。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经完成了敦煌石窟(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120个洞窟的摄影采集、40个洞窟的图像处理,以及120个洞窟的全景漫游和20尊彩塑的三维重建。

“数字敦煌”(www.e-dunhuang.com)网站已向全球发布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内容,它既可以留存敦煌的艺术,又能缓解旅游带给洞窟保护的压力。关注敦煌石窟艺术的爱好者们,可以登录网址,更清晰地看到3D洞窟实景。

从敦煌石窟的营造者,今天石窟的守护者。敦煌这座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小镇,因为历代人的辛勤付出,使敦煌文化得以保存,生生不息,焕发光彩。所以,这也是吸引我一次又一次前往,并愿意把敦煌的美好与更多人分享的动力。

当我们站在敦煌,站在石窟前,如果你知道面前走马观花略过的,是倾注了匠人多少心血的艺术品,是经历多少历史浩劫留下的幸存者,也是今天的研究者和保护者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付出,你,还会像路人甲一样地“到此一游”吗?

(来源:秘境天空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