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宋人的审美观「中国古代艺术审美」

时间:2023-01-05 11:25:12 来源:文史好旺角

大家好,宋人的审美观「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人群体一直是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整个社会风尚的代表,体现着社会的气质。每一个朝代的文人审美都是不尽相同的,都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正是因为有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了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内涵。

宋代对外面临着外敌侵扰,周围的政治环境不太安定,每年都要给周边国家进贡岁币,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经济不断地发展,社会物质也非常丰富。并且在文化方面,宋代的理学更是发展成熟,影响到文人的价值观和社会的其他方面。

在经历了秦汉的磅礴大气,唐代的兼容并包,到了宋代由于官方的重文轻武之风、“守内虚外”的治国之策,这一时期的文人就显得相对来说比较内敛。他们更加注重向内发掘,注重向自己的精神世界拓展,追求对日常生活的感悟和体味,因此宋代文人整体上就呈现出一种向内的审美趋向。

一、入世与出世的双重审美

宋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文学艺术领域方面有了一个比较大的转变,从写实到写意,这就造成了文人的审美也在这个发生了变化的时代不断游离,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01.入世的审美文化——经世致用

隋唐以来朝廷开科举,取进士,这个制度也被宋朝传承下来,宋初人们经过了五代十国的战乱,好不容易迎来了相对和平的社会环境。文人们都以自己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政治当中,入仕一时成为了社会上流行的风气,他们以天下为已任,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量。

在这样的风气之下,就促进了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当中,因此也就涌现出了许多想要建功立业的文人,如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等人。他们本身具有非常高的学问,并希望学有所用,另外他们大多都参与古文运动,提倡文章写作应当揭露社会弊病,在科举考试方面应该考察学子们的实践能力,将侧重点放在策论,这就体现了他们经世致用的思想。

到了南宋这一思想有增无减,国家经历过以此动荡,许多当时的文人们都经历过这一场浩劫,爱国情怀和收复失地的愿望激励着他们奋发图强,一雪前耻。

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有增加了一股英雄豪迈的气概,增加了一种悲壮的感情,陆游在临终时更是做出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绝唱,收复失地是大多数文人一生的愿望。而最终他们的理想都没有实现,悲戚却又无奈。

02.出世的审美文化——内敛细腻

在经过了北宋初期斗志昂扬的社会氛围,以及南宋初期希望收复失地的精神风貌之后,随着社会的安定和谐,文人们既失去了强烈的入仕想法,又深感收复失地无望,于是就安于现状,越来越享受目前的安逸生活。这一思想在文人们的词作当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在词中抒发感情,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

相比于“诗”这种体裁,词的形式更加自由和细致,表达的开放性更强,并且也不会受到“言志”主题的限制,因此更便于抒发文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李清照就认为“诗言志,词抒情”,由此词就成为了文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

在宋代形成了婉约词派,代表人物有晏殊、欧阳修,他们是宋词发展之初成就最高的人,后来有晏几道、秦观、李清照、姜夔等,还有我们熟知的文坛大家苏轼也有不少婉约词作,其中李清照的成就最高,在词这种文学形式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因此虽然在宋代也出现了豪放派,但婉约词派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著名的词人都借这种形式将情感注入到词作当中,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变化。所以他们作出来的词才会让人感觉到一种深邃的意境,典雅寂静的审美形态,显示出文人们细腻敏感的情感变化,为后代文人表达情感创造了一种新形式。

二、理性审美文化

在宋代社会不得不提到的是理学思想,它的出现在当时就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并且这种思想传播到了明清时期,占据了那一时期人们思想的主要地位。文人们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之下,理性的审美文化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01.背景——理学的兴盛

理学在北宋初年开始出现,期间经过一系列思想家的发展和完善,到了明朝又有所突破,形成了以宋代二程、朱熹及明代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理学学派。在晚唐五代时期,各方势力相互争斗,造成了社会混乱、道德丧失的局面,宋朝初期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力图重新建立起社会的纲常伦理,加固统治的地位。

理学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道家、佛家的一些思想,建立起了一套新的理论观念,由于儒家思想占了很大一部分,因此理学又被称为新儒学。但是它与儒学不同的是,理学具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使儒学的道德理论更加完善,这一理论也成为了后代理学发展的基石,逐渐成为在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思想,并且出现了一系列伟大的思想家。

理学的基本精神是“求理”,“理”就是一切事物赖以存在的基础,无论是什么样的事物在其内部都有“理”的存在。对于现实人生来说,理学要求通过道德主体依据理性原则来进行实践活动,以此来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在实践方面它倡导格物致知,通过实践来使得自己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能够穷尽一切未知。

02.理性的审美体现

理性精神影响到了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文人受到的影响会更加深刻,这在他们质疑古代经典著作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宋代的文人怀有质疑精神,经常会怀疑、批判古人的某些言论,陆九渊曾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他们看来质疑有助于自己学问的提高,能够让自己的学问更上一层楼。

宋代的文人们大都通过这种方式来不断完善自己的理学理论,以此来促进理学体系的形成,另一方面这种方式也造成了宋代的疑古之风,无论是什么文学形式他们都能够对此提出自己的疑问。他们的思维是理性又知性的,这是他们不同于之前朝代文人独特的思维方式。

尽管这种思维模式有利于学问的精进,但是对于作诗来说却不利于诗歌艺术性的提高,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之前文学言志抒情的审美特征,将诗歌鉴赏变成了一种理性辨析的过程。文人们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辩驳,反驳对方的观点,以一种严谨的态度来对待诗歌这一偏向娱乐性的事物,让诗歌创作变成了一件十分理性的事情。

三、禅意与平淡的审美文化

01.“禅学”兴起

两宋时期的社会上也非常盛行“禅学”,这一风气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兴盛有很大的关系,宋朝时期佛教也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宗教。这表现为当时无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都投入到了学佛的风气之中,每个人对于佛学、禅意都有着自己的理解,由此这也就成为了文人们之间交谈的内容。

对于宋代的文人们来说,朋友之间谈论禅宗是一种雅兴,他们几乎都有一些学佛的朋友,如苏轼和佛印的友谊就时常为人们称道。另一方面文人们也被称为居士禅,他们也喜欢用居士来作为自己的“号”,如苏轼号东坡居士、欧阳修号六一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等,这也是禅学在文人身上的另一种体现。

与此同时就出现了许多以禅为表现主题的诗歌,如王安石《岁晚》、欧阳修《戏赠丁判官》、朱熹《春日》等,其中都体现了浓浓的禅意。文人以禅心来观照世界,形成了宋代文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他们能够坦然面对自己人生中的所有挫折,用禅意来为自己搭建一个与世无争的心灵家园。

02.平淡之味

宋代的文学作品通常都富有理趣,哲理深厚又不让人觉得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趣味性。文人们从生活里极其平常的事物当中发现其中之理,非常的深邃和富有内涵,但是表现在外观上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平淡的风格,不像唐代一样追求过分的华丽,于淡泊中见真理。

这种平淡尤其体现在宋代的诗歌方面,宋代初年的梅尧臣就是平淡诗歌的代表人物,他提倡诗歌应当去除其中的繁缛奢靡,而应当是平淡的,这往往是最难以表现的。他对于平淡艺术风格的理解也影响到以后的文人,如欧阳修、苏轼等,经常有关于平淡的诗作。

平淡不同于一般平易的风格,而是富有张力的,是在文人们经历生活的酸甜苦辣之后,从中体会到的生活的韵味,他们的情感也在书写当中体现。苏轼那超然物外的精神气质就十分令人钦佩,在经历了人生的起起落落之后依然能够乐观面对,拥有平和的心境,这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

正是由于宋代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特色,才形成了宋代文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在经历了之前华丽磅礴的文学之后,这一时期的文人们更加注重品味生活和自我情感的抒发。他们从生活中发现了“理”,又不断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为自己搭建了一个纯净平淡的精神家园。

参考资料:

《宋代文人的审美心态》

《论宋代士大夫沉潜向内的审美趋向》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