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传承古旧书店「图书馆文创空间」

时间:2023-01-07 15:17:12 来源:光明网

大家好,传承古旧书店「图书馆文创空间」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椿树书苑开设前后对照

北京西城区四川营胡同与棉花巷交汇处,有一座窄长的两进院落,灰砖灰瓦,朱门石阶,格局周正,端庄质朴。九十余年前,这座院落里进进出出着文人雅士、墨客名流,他们或奔前院《社会日报》社编辑部交付刚赶完的稿子,或趋后院访晤宅院的主人、《社会日报》社长林白水。但,那不是一个文人可以安心坐以论道的时代。当其时也,军阀混战,兵燹连年,政局腐败,民生维艰。《社会日报》作为北京城第一家用白话文出版的报纸,在林白水的主持之下,敢讲真话、为民出气,与比邻而居的《京报》一样,深得广大读者喜爱,亦深为掌权者所忌恨。1926年4月,直奉联军进京,黑云压城。不几日,名重一时的《京报》创始人邵飘萍惨遭杀害,众报噤若寒蝉。林白水不畏强权,连续发文,直斥军阀为“洪水猛兽”,极尽讥讽抨击之能事,埋下祸根。8月5日,林白水发表《官僚之运气》一文,刺痛张宗昌及其密友潘复,当晚即遭逮捕,翌日凌晨被枪杀。相去不过百日,民国报界双英“青萍白水”水流萍散。

小院失了主人,又换了主人。半个多世纪世事沧桑,小院也在历史烟云里起起落落。等到1990年被公布为第二批北京市西城区(原宣武区)文物保护单位时,它已经分身为两个有多户居民混住的大杂院了。2002年,中国联通北京分公司总部在此征地盖楼,彻底将其拆除。后经全国新闻界、北京市宣武区文化博物馆等各界奔走呼吁,林白水故居得以重建,栖身于联通北分总部院内,小径不曾缘客扫,花木寥落四周星。

那些年,在城市建设的大潮中,关于名人故居保护与开发的议题,总是夹杂着太多无奈。

2018年9月20日,又一批文化人聚到这座院落,作家周国平、表演艺术家翟万臣、配音艺术家周扬以及福建闽侯县林白水研究会副会长赖培辉等,共同为林白水先生雕塑剪彩,也为“椿树书苑”揭牌。经历岁月洗礼的林白水故居从这一天开始,后门变前门,新颜辞旧貌,在保留林白水展览馆的基础上,整体改造成为综合阅读空间,服务于椿树街道的居民。整饬一新的椿树书苑不改变建筑格局,中厅影壁镌刻四个大字“有如白水”,展示精神内核与文化诉求。中式家具搭配纯木质书架,古朴中透着典雅沉静,除了原后院三间倒座房用作展览馆外,三百余平方米的占地面积划分为亲子阅读区、浏览室、图书阅览室等不同功能分区,共收藏书1.5万册,可同时满足百人阅读。如果说故居之前展现的是文人的锐气与胆气的话,那它现在所呈现的,便是浓浓的书香与融融暖意。

林白水罹难前留下绝笔,不忘殷殷嘱托:“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需格外慎重。”如今,他的故居仿佛找到了新的传承与使命。

一同剪彩和揭牌的还有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和椿树街道办事处的同志,没有他们的努力,林氏故居还不晓得要寂寞到何时。

“模范书局 诗空间”内景

2014年,西城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书香西城”建设,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奠定扎实基础。区政府委派西城区文化委员会负责具体的统筹协调工作,制定相关规划、方案,通过“把方向、搭平台、配资源、定标准、买服务、严考核”,推进工作落实。西城区文委围绕现代化公共阅读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创新,在全民阅读推广方面进行积极探索。

这一年的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西四南大街43号院面貌一新,正阳书局暨北京砖读空间正式对外开放。这是西城区文委将文物保护与实体书店结合起来的初次尝试,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

43号院里耸立着始建于元代、北京作为文化古城的早期建筑之一——万松老人塔。这座为纪念金代高僧万松行秀禅师兴建的佛塔,经历近千年的风雨侵蚀、地震战火,仍保存完好。然而这处以“九级云梯攀到顶,一天星斗喜垂肩”垂名京城的遗迹,也曾有过一段长长的被潦草怠慢的过往,塔院住过各色居民,卖过家用电器和妇女用品,也当过药店和饭馆……1995年10月,万松老人塔成为第五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应的文物修缮、院落腾退工作加速完成后,如何有效保护和利用它提上议事日程。一个大胆的想法冒了出来:把文物场所和实体书店结合起来,让更多人走进来,翻翻书、了解了解文物,收获双重文化享受,而不会扰动文物;免去房租,则又可以保障书店经营和发展。既充分利用了文保场所,又扶持了文化产业,还丰富了附近居民文化生活,推动全民阅读,岂不是一举多得?

经过反复考量与细致筹划,西城区文委决心推进这一创意落地。他们对多家国营和民营书店进行考察,最终,崔勇和他2009年创办的“正阳书局”入选。

崔勇是北京人,从小生活在大栅栏,儒雅谦和的他对老北京胡同里的生活怀有深深的感情。大栅栏是传统商业区,游客必到之地,但第一次来的人常会读错它的发音。大栅栏就在前门脚下,前门是俗称,真正的名字是正阳门(原名丽正门),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天安门广场最南端,是明清两朝北京内城的正南门,也是北京城内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城门。

崔勇把正阳门看作是自己心目中的北京地标建筑,也把书店命名为“正阳书局”,就开在大栅栏,主营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书籍。西城区文委正是看中这一点,向他伸出了协作之手。到万松老人塔后,“正阳书局”与“北京砖读空间”两牌双挂,更进一步凸显了北京特色,老塔院焕发出不一样的生机。古塔居中,房屋两列,左侧书店售卖的仍全部是有关北京历史文化的书籍,右侧则布置成老北京书房的样子。古塔静默,读者安步,古与今,静与动,和谐共融。

西城区文委的创新尝试,开了一个好头,作为国内首例政府免除房租、由社会力量提供专业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全国首家非营利性公共阅读空间,正阳书局成了“北京最美书店”,成了网红打卡去处,更成了街坊四邻和喜爱老北京历史文化的人常来坐坐的地方。

文化部门开放管理,文物建筑得到合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增加了,房租免除让纯靠情怀开书店的读书人吃了定心丸,百姓的文化需求有了新的供给,“公办民营”模式得到验证,各界反响不凡。

西城区文物数量众多,不可移动文物有36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占全市33%),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9处(占全市28%),区级文物保护单位86处。做好保护的前提下合理活化利用,大有空间。

一家又一家特色阅读空间落地开花。

栖身塔院的正阳书局

2014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第二书房金中都馆”正式开门迎客。它是由西城区文委提供图书采购和运营推广补助、西城区园林市政管理中心提供免费场地,联合民间知名连锁社区图书馆“第二书房”共同打造的又一个“公办民营”特色公共阅读空间。国营书店也来了,2015年7月20日,中国书店联手西城区文委在位于地安门大街的古建复原雁翅楼正式开设分店,24小时营业不打烊。

第二书房金中都馆位于西南二环护城河畔的金中都公园内。三千年北京城,八百年建都史。公元1151年,金朝第四位皇帝完颜亮在此营建中都,成为北京作为王朝都城的起点。如今古城早已杳不可寻,只残存少许遗址供人凭吊。遗址一带地势狭长,左有护城河绿水潺潺,右是二环路车流如织,公园恰似一座沙洲,栖身在绿水车流之间。金中都馆开在园内仿古建筑“宣阳驿站”中,飞檐斗拱间,一副对联分外惹眼,上联是:入门始觉千秋近;下联是:开卷方知万古新。古意与书香融汇,让这里成了周边居民的阅读绿洲。

李岩是实际运营人,也是“第二书房”的创始人。这是位典型的知识分子,个子不高,眼睛不大,身上有着浓厚的书生意气和理想情怀,说起阅读,双目放光。李岩执意不叫“书店”,他希望每个家庭都能成为孩子们的“第一书房”,而这里,要成为他们的“第二书房”。是的,比起开书店,他更关注的是孩子的教育,让更多孩子尽早爱上阅读、从小培养起阅读习惯,是他最想干的事业。馆中一万四千册图书都是童书,每一本都由李岩亲自挑选、购买,而且不做销售,全部供借阅。1500平方米的阅读空间分割成公共阅览室、幼儿阅览室、公共放映厅、阅读活动区等区域,满足孩子与父母的阅读、交流、娱乐、放松等各种体验需求。突出的就是公益与亲子阅读的特色。爱阅读的李岩与夫人刘称莲培养出一位非常优秀的女儿,他们全家都是阅读的受益者。

姜寻则是个从里到外洋溢着艺术气息的文艺“青年”,贝多芬一样的长发,黑框眼镜(最近好像不怎么戴了),很容易入画。中央美院毕业的他举办过数十场美术展,不知何时起偏爱起了古籍,并在图书与美术之间找到了结合点——书籍装帧设计,他设计过图书封面及相关产品千余种,而且出手不凡,曾揽获“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装帧设计奖”“中国最美的书”等多个大奖。他是书籍装帧艺术大家张守义先生生前的忘年交,收藏了老先生的多幅手稿。他还是个诗人,出过好几本诗集,与欧阳江河、西川等诗人过从甚密。他还策划出版过上百种古籍,并且是国内收藏古雕版最多的收藏家。

2014年9月,姜寻的“模范书局”在前门外西南杨梅竹斜街正式开张。杨梅竹斜街东连大栅栏,西接琉璃厂,自清代起,就逐渐发展为一条文化街,鲁迅、张恨水、程砚秋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民国时期,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等七家出版老字号相继在此造屋营业。它们刊行的一本本图书,带着浓浓的墨香启蒙了那个时代万千国民。值得一书的是,这里还是沈从文抵达北京的第一站,初到京城的湘西才子落魄无着,凛冬腊月里无钱买煤取暖,裹着冬衣写出了《边城》与《湘西散记》。

人上一点岁数,总会多些阅历,土地、房屋又何尝不是?上百年的老街,得有多少历史风云、人间掌故在此交汇啊。模范书局定址于当年的老书局,姜寻所要亲近的,就是往日的旧时光。平窗、老房梁,刻有传统雕花纹样的女儿墙,就连前厅地板,都由老旧门板裁制而成。书局虽小,五脏俱全,营业区、侧廊、后院、茶室、扶手桥以及楼上的会客区与展示厅,看似随意实则讲究甚至是挑剔,无一处不显出主人的品味与追求。这片区域北邻前门箭楼,南眺天坛祈年殿,建筑层高严格受限,周围多是平房。漫步书局房顶举目四望,很容易就走进了老舍先生笔下的北平。

模范书局不声张,不张扬,门口的招贴均出自姜寻之手,素底宋字,清丽典雅,简洁不失大气,就放在画架之上,绝少大尺幅,距离稍远还看不清楚。这股子高冷范儿,还是挡不住它成了网红店,成了北京阅读季评选的十大“最北京”实体书店。接下来,模范书局走出古街,“上得厅堂”,开进了天桥艺术中心和在金融街购物中心,风格虽有不同,品位绝不降格。

所谓“模范”者,取意自印刷器具,活字为“模”,盛器为“范”。这与姜寻钟爱的雕版不无关系。木质雕版上凹凸错落的横竖撇捺,仿佛激发了他对空间与立体的热爱与灵感。早在2009年,他就曾在文津街7号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内,借着食堂废用的一隅,设计、改造成了文津雕版博物馆,用以展示他收藏的三万多块雕版藏品。木质楼梯一通到顶,巧妙而又充分利用了挑高空间,甚是惊艳。更惊艳的是“模范书局 诗空间”,这是一所开在教堂里的书店。

位于西城区佟麟阁路85号的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建于1907年,2003年列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堂建筑很有特点,称得上是中西合璧,建筑平面呈十字形,结构骨架仍是西洋式的,屋顶则为中国式坡顶,顶部有两个八角亭作为天窗及钟楼。内部结构同样是中西建筑风格统一的典范,承重结构均为典型的中式建筑风格,以木柱、桁架支撑屋顶荷载,中央祭坛上方则以英国哥特式造型建造了一座中式八角形藻井。它曾经作为北京电视技术研究所的库房,到了1990年代又被企业租用为办公场所,之后长期废置。姜寻“修旧如旧”,找来资料和旧照片,让它一点一点恢复旧时模样。书架安放也要刻意同墙壁、立柱留出距离,以免伤及文物。这是对文物的尊重,也是对历史的敬意。

2019年世界读书日,诗空间静静地开张了,拥有112年历史的老教堂焕发容光,彩绘玻璃花窗华美,原木结构穹顶空灵,四壁书墙间弥漫的肃穆,惊艳了时光也打动了人心。来客太多,倒成了姜寻幸福的烦恼。这里没多少畅销书籍可选,人文社科、诗歌及艺术是主流,1920年出版的第一部白话诗集胡适《尝试集》、1931年由上海新月书店发行的最初版徐志摩《猛虎集》等,躺在透明书衣里矜持地诉说着似水流年。

政策是前提。资金是保障。人,是关键。中华圣公会救主堂与姜寻,是互相幸运的遇见。从“守门人”到“护塔人”,崔勇搜集着老北京,讲述着老北京,也传承着老北京。放弃高薪公益推广阅读的李岩是传奇,比他更传奇的是金中都馆里的志愿者——方爷爷。这位六十多岁的白发老者七年来风雨无阻到馆做义工,从接待读者,到帮助查询找书,从卫生保洁,到整理书架,从给孩子讲故事,到教孩子做手工,甚至身兼咖啡制作师,还每年变身成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惊喜,简直是七十二变无限神通,成了周边孩子最喜欢的人。还有椿树书苑的运营方——史占永和他的“甲骨文·悦读”团队,顶着资金压力,把书店开了一家又一家。还有老字号中国书店多年的坚守与创新。还有从椿树书苑整体筹划、施工装修、活动组织、经费补贴等做了大量细致工作的椿树街道市民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有西城区政府、西城区文委的工作人员等等。若不是这些对图书有感情,对推广阅读有热情,对文化事业有热爱,对文化惠民有担当的人,书香社会无以行远。

从2017年起,北京市西城区陆续出台了《促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西城”的若干意见》《西城区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管理办法》《北京市西城区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管理制度》《北京市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考核指标体系》《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公益理事会章程》等系列文件,对特色阅读空间发展进行了中长期规划。2020年3月又出台《北京市西城区实体书店、阅读空间扶持资金暂行管理办法》,通过资金奖励、购买服务、项目支持和项目合作扶持等方式,使区内多家实体书店和阅读空间得到“一店一策”的精准扶持。2020年,西城区成立了区文旅局所属事业单位西城区阅读推广中心,专门负责全区促进全民阅读的各方面工作。疫情期间,中心组织各书店与阅读空间积极开展线上阅读活动,以“文”战“疫”,书香不绝。

几年下来,成绩斐然,据西城区阅读推广中心阎峥介绍,西城区政府自2017至2020年累计投入6789.24万元用于“书香西城”建设;将包含名人故居、古建筑等在内的政府空间资源近7000平方米免费提供给专业的社会力量开办优质的阅读空间。截至目前,全区形成了以2家区级公共图书馆,20家街道级图书馆为支撑,150家实体书店为依托,47家公共阅读空间为特色,5处24小时夜读书房为亮点,以流动阅读、数字阅读为补充的结构完整、多元立体的“书香网络”,让文化惠民做到实处。几年来各特色阅读空间累计推出品牌公益阅读活动1.35万余场;据第三方满意度调查显示,公众对西城区特色阅读空间的综合满意度均达80分以上,90分以上的超过半数(满分100分)。

其中,仅第二书房金中都馆就举办了各类公益阅读活动超千场,接待读者五十万余人次;正阳书局举办阅读主题活动数百场,即使受疫情影响,平均每天也能接待几百人次,往常则可达上千人次;椿树书苑开放时间虽短,也已举办各类文化活动五六百场,接待数万人次读者与群众。其实数字是好统计的,身体力行者花费在其中的心血与精力,却难计数。受益的读者,当于内心存一份感念。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1300年前,诗仙李白把酒问月,喟叹连连。其实,这些世界上唯一不曾断绝的绝美文字,连同那些历千秋百代风雨而不朽的文物古建,不正是今天的我们唯一能与中华先人接续血脉的实物见证吗?文物活化,书香先行。步入古建赏文物,伴着文物读文字,神游万里,思接千载,何其幸哉。

(本版图片由各书店提供)

来源: 中华读书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