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朱永城画家「朱进画家」

时间:2023-01-08 14:45:43 来源:经年斋

大家好,朱永城画家「朱进画家」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永成:传统不应成为当代国画的拦路虎

记者:资良


记者:对于写生,您应该很有发言权,看完您的画展,就感觉去了世界各地旅游一样。写生对于您的山水画创作而言有何重要性?

朱永成:写生的重要性不仅仅对我个人而言,对整个中国山水画发展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像经典的《溪山行旅图》《万壑松风图》等宋元名画无不是从写生中来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如果没有写生基础,根本不可能把如此复杂的市井景象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当然,传统的写生观念与我们今天强调的写生的观念不一样。传统的写生以记录方位为主,像唐王维的《辋川图》就是以地图的形式或以旅游图的形式来表现对象。他们写生重在“默识于心”,把游历名山大川最精彩的部分串联起来。观山水画如“卧游”,有“步步移,面面看”的感觉。到了明清时期,由于文人画的兴起,绘画纯粹作为抒发个人内心世界的一种形式,强调“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再注重对象的形象特点,写生也就淡化了,所以我们在欣赏明清绘画时会发现许多作品的艺术形象往往只是情感宣泄的道具,更不在乎形象的鲜活性及个性,绘画的发展也因陈陈相因而一团死气。解放后,史无前例地通过政府的号召,让画家走出了画室,在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的写生运动中,画家们上山下乡,通过写生而改变了中国画面貌,表现出了时代之新的历史发展。这时的山水画家写生以搜集素材为主要目的。他们以焦墨或者其他的速写形式,把对象的造型特点、形态记录下来,所以我们见到他们的写生,更注意的是形态的结构,为创作收集素材之用。

和风 138x69cm 2019年

今天的写生,应该是在前人基础上一种新的审美形式的探索。弱化了地理方位,造型素材的功能,而强调艺术感受的传达,更强调一种身临其景的感觉。画者强调以自然为师,以自然为法。以其到达“无法之法为至法”。我们更加追求现场感,追求当下气氛的变化,以及物象形态和色彩对我们的刺激。作品基本上是现场写生的结果。

在近期的个人写生展中,陈金章老师在看完我60幅写生作品后非常激动,他说从来没有看过我这么多写生作品,而且每张作品都不同,每张作品都带着大自然的情怀。这种不知不觉中改变的写生形态,是当代社会的进步,交通便利以及各种绘画工具改进的结果。中国的山水画如果丢了写生,只能停滞不前,很难有大的发展,写生对于山水画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

在水一方 137x67cm 2019年

记者:近年来很多画家都强调写生,但也有一部分画家在离开实景之后,面对宣纸竟无从下笔,写境容易,创境难,对于这种现象,您如何看待?

朱永成:这种现象其实普遍存在的,有些画家写生作品很生动,很有生活趣味,但一看他们的创作,实在有千篇一律之感。也有一些名家,他们只能画某种特定的作品,而且是不断的重复。我觉得有两种原因,一是没有真正地扎根到生活中去,可能是因为写生太少,或者是写生流于表面。二是绘画概念化,把自己习惯的程式不断地重复。更有甚者把从师傅学来的树法、水法、石法不同的组合,就拼凑出N幅山水。中国画传统艺术重精神而轻物质,重表述而轻形象,使得山水画很容易落入一种固定的模式。我觉得写生的意义就是用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表达不同的自然感受,不同的山水结构来选择合适的表现技法,前提是自己的技能要足够丰富,造型基础要足够扎实。

中国画一直强调文人画至上,虽然充实了画坛的文化厚度,但也抑制了画家技巧的熟练,文人画倡导的用笔生涩、拙,某种程度上让绘画变得业余。按照西方的概念,文人画家只能算是业余画家。我们看一些在美术史上有名的大家,往往却专业性不强,有些画家一生只画梅、兰、竹、菊,这样也可以名留青史,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并影响了历代画人。

昨日朝阳 136x68cm 2019年

记者:画家杨之光在评价您的作品时曾谈到,以传统笔墨画现代都市风光难度很大,而您却能在长期实践中达到得心应手之境地。年初在广东省文联艺术馆举办的陈金章师生展中,您的城市山水又有了新的变化,风格更加突出。对于城市山水的创作,您有何心得?

朱永成:在我的创作中我一直强调风格及题材的变化和突破。而慢慢变得不受规矩的约束。在艺术上努力寻求心灵的感动,也就是从艺的原始初心吧。面对自然,希望用最适合的语言表现出物象的质感、量感、空间感、色彩感,至于是否过于西化,或者过于传统,完全根据所描绘的对象而定,简单地讲,就是为了表达得清楚、深刻而不择手段。为了尽可能的表现此时此刻的感受,有时我会用西画的块面、色彩元素加彩墨来表现,比如《晴日》《夕阳达令港》等作品。有时也会用很传统的笔墨技巧,比如《神木》《故园春梦》等。我自己对绘画的探索,更多的是遵循心灵的引领,中西技巧为我所用。我今年57岁了,这个年纪应该属于中国画家的黄金时期,精力、技巧、思想各方面都已日趋成熟,创作欲望是人生的高峰。我时常感觉时间不够用,事业的危机感重重。时代在进步,人们的审美要求也在进一步提高,如何做到“笔墨当随时代”,正是当今艺术家的一个大课题。在我看来,中国画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去创作,去探索,去创造。

天子御笔峰 138x67cm 2019年

记者:中国画一直讲究师承,您作为的岭南画派的第4代传人之一,对岭南画派的发展如何看待?

朱永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个有生命力的艺术流派一定是自然风貌与人文情怀养育的结果。比如岭南画派,你看岭南建筑就能明白,像澳门中西合璧的殖民地特色建筑,广东的骑楼文化,开平的碉楼,无不诉说着岭南文化的前世今生。岭南画派主要体现在开放与包容,中西文化兼融并蓄,以及广东人的市井情怀上。林风眠是广东梅州人,他把西方的马蒂斯、莫迪格里安尼等艺术大家的艺术特点与中国传统笔墨技巧相结合,创造了林氏中国情怀的彩墨画。我认为,画家不需要强调自己是什么画派,你生于斯,长于斯,守于自己的“真我”,就会有不同于其他地域画家的面貌。当一个画家的艺术境界达到一定的高度,他自然会摒弃门户之见,融各艺术之长为己所用。

神木 137x68cm 2019年

记者:每当谈论到近年来有评选的各类美术展览时,部分画家或者评论家总会产生一种忧虑,认为中国画之路好像走得越来越偏,偏离了中国画的根本,当我们强调传统文化的回归,强调笔墨,强调含蓄、文雅、朴实的中国画内涵时,中国当代绘画似乎越来越现代,越来越缺失中国画的传统韵味。对此,您怎么看,您觉得当下的中国画发展有哪些问题?最缺什么?

朱永成:为什么在世界其他国家会有一部分人认为,中国画是小众绘画,孤芳自赏而已。一百年前,中国人很自卑,认为什么都比不过西方,继而向西方学习,改造中国画,当取得一定成绩时,又觉得很自负,认为西方的也不行,只有中国画才最厉害。中国画家思想上的问题有两点,一是传统的势力太强,当一个艺术家向前探索了一步时,耳边就会响起“没有国画的笔墨,你画的不是中国画”的声音,让你悬崖勒马,要不然就大逆不道。第二,画家们陶醉于孤芳自赏,以远离世俗为之高雅。当众人无法欣赏自己的绘画时,多是埋怨众人的眼光太低。

我们如果从西方当代画家的眼光看中国画,中国画作为二维视觉表现有几个缺陷。一是散碎,画面缺乏中心,缺乏视觉冲击的力度。二是中国画强调黑白,强调水墨至上,很多时候弱化了色彩感官的刺激。中国画说到底是视觉艺术,色彩是视觉艺术中最能捕捉感官神经的元素,放弃色彩等于放弃了视觉艺术最精彩的部分。我想之所以毕加索能够欣赏齐白石的艺术是因为齐白石的国画,线条的力度与色彩的冲击力能够与毕加索有异曲同工之妙。

七彩琵琶湖 136x67cm 2019年

当中国画变成了小众文人案头的“小玩意”时,变成了富绅雅士闲暇遣兴的游戏时,中国画就离世界艺术的舞台越来越远了。

中国画坛最缺少的是工匠精神,在西方,绘画是一个职业,基本像正常上下班一样,每天的工作就是画画,能用字画养活自己的才算得上是画家。赵无极曾在采访中说,当画家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风光,每天像工人一样,不停地画,工作时间都很长。大量的实践带来的是绘画技巧的纯熟,技巧的精湛才能得心应手,才容易产生好的作品。中国画坛一直受文人画影响,认为太熟练就一个画匠,而画匠又是画家的奇耻大辱。所以常常评价一个不好的画人,只要说他“匠气”太深,即无可救药。另一方面,中国的画家花费太多的时间在社会活动上,如果专心画画,就肯能会被主流艺坛边缘化,觉得不务正业。上世纪80年代就比较正常,当时刚刚从文革的极端拨乱反正,大家都埋头学术。反观日本,日本那些大师级人物的熟练程度就比我们强,而且在国际上的影响比我们大,日本绘画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但又反过来影响了我们的中国画。我想未来是谁坚持“工匠精神”,谁坐得住“冷板凳”,谁的成就就大。但在当今的语境来讲,谈工匠精神似乎是贬义,这也是中国画越走越艰难的思想因素之一。在时代飞速发展,文化艺术加速融合的今天,我们应该以更为开放的眼光和心态对待中国画,不再执着于一定要有什么样的形式才算真正的中国画。

天堂一隅 137x69cm 2019年

记者:陈金章先生在很多场合都曾提到过,您是他最器重的学生之一。对于您而言,陈老师对您的艺术有何影响?您怎么评价陈金章老师?

朱永成:我17岁就认识陈金章老师,到现在已经有40年的时间了,陈金章老师对我的艺术的影响是很大,一是陈老师的美学观点,陈老师一直强调对美好事物的表现,对于真、善、美的向往,陈老师的人生追求是积极、向上的;二是艺术审美比较开阔,能够接受不同的艺术形式。2000年时,我曾搞了一个个展,展览之前我拿了很多作品给陈老师看,我当时刚从国外回来,正努力把当代艺术与中国画相糅合,有许多夹生,有些甚至是抽象的,他都可以认可或者点评,哪些画得好,哪些需要补充,一一报出。他有很强的包容性,他最自豪的是他的10个研究生10个都不像他,各有各的面貌,又各有各的精彩。他教我们更多的是对艺术本身的思考;三是陈老师的艺术专注精神,他从岭南画派纪念馆副馆长退下来之后,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专心画画,也恰恰当时是经济大潮,人心浮躁,他都能够静得下心来,他53岁时才举办了第一个个人画展,外界对他都还没有印象,在那种被人边缘化或者自己主动边缘化的过程中都能够沉得下来,创作了一批又一批杰作,才有了他今日的地位和成就。

清迈海神庙 138x68cm 2018年

记者:1990年,您赴澳大利亚深造,接受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教育。这段留学经历对您的艺术道路有何影响?

朱永成:虽然出去留学四年,但这四年的留学经历对我的艺术观念有很大影响,价值观的转变是强烈的,自由主义思想对我影响很大,同时我也懂得了职业艺术家的道德观念。有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当时在学校上课整个过程几乎是一对一的授课,我的任课老师当时有个个人画展在州立美术馆展出,上完课后,邀请我同往观看。也正是开幕当日,展厅没几个观众,我感到奇怪。老师说州立美术馆是这样的,艺术性的展览和商业性的展览是不一样的,没有那么热闹,虽然今天开幕,但也没有搞什么开幕式。我慢慢就懂了,艺术不像一些明星那样需要光辉璀璨,家喻户晓,而是需要用好作品说话。我也探访过很多老师的家,问起他们画画的时间安排时,他们都说每天都是这么画的,按时上下班一样,让他们送本画册给我,他们都要找很久,他们少有大本画册,只有很小的作品宣传册,他们好的作品几乎都被客户收藏了。一个职业的画家应该有奉献精神和职业道德,艺术的价值是社会认可的结果,而不是商业炒作或职位的高低。

这四年的留学经历让我有足够的距离来审视中国画,对一些国画的疑惑,尽可能用自己三十年所学加以解决、融汇。为了这种融合我花了十几年的时间尝试、探索。我在思考如果把当代艺术、日本绘画同中国传统绘画结合会不会找到契合点。对我来讲出国留学也让我失去很多,职称、地位,但从漫漫的艺术人生来讲,得多失少,这段经历不会让我感到后悔,相反是庆幸和感激上天对我的磨练。

西关印象 137x68cm 2018年

贡嘎神山 137x67cm 2018年

恒河的记忆 138x69.5cm 2018年

黄昏之恋 137x69cm 2018年

五色湖 137x69cm 2018年

夕阳达令港 137x69cm 2018年

春江水暖鸭先知 138x69cm 2018年

昨日醉春风 137x69cm 2018年

太行丰碑 136x68cm 2017年

迷情达令港 136.5x68.5cm 2017年

铜锣湾之夜 138x69cm 2017年

冬日暖阳 137x68.3cm 2017年

又见炊烟 137.5x68cm 2017年

盘古开天 135x67cm 2017年

戏浪图 138x68cm 2013年

天路 137x68cm 2013年

春潮 200x145cm 2008年

朱永成艺术简介:

1962年7月6日出生于广州,广东新会人,1984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毕业,1987年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硕士研究生毕业。1990年赴澳大利亚留学,在南昆士兰大学攻读现代艺术,1994年回国任教于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广州国画协会会长、人文艺术研究会理事、西关画院院长、荔湾政协书画院院长等。

代表作品有:《春潮》《红五月》《丹青岁月》等。

出版有:《朱永成写生画册》《荣宝斋——朱永成山水画谱》《杨柳青——朱永成画集》《兰台传珍——朱永成近作画册》《当代中国书画大家——朱永成》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