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

时间:2023-01-08 19:41:39 来源:有追求有梦想的人

大家好,朱自清的散文特色「朱自清散文的独特风格」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朱自清的散文特色

王业松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县。是20世纪中国散文大家,他的作品蜚声中外,而且被编入学校课本,《荷塘月色》、《春》和《背影》等名篇很多人都耳熟能详。

朱自清散文题材广泛,他写爱情、亲情、友情,也写社情、国情;写现代,也写古代;写中国,也写外国。

朱自清的散文以描写景物著称,且文字优美。郁达夫对朱自清的散文评论是:“他的散文‘满贮着那一种诗意’,在文学研究会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朱自清的散文质朴平实,无华丽词藻,也无雕饰痕迹,以直白叙事,以恳挚抒情,以真切感人。作者在《房东太太》中用直白的语言,说故事的方法,描写了伦敦的房东太太歇卜士日常生活的生动形象。沈从文评论朱自清的散文说:“文字的基础完全建筑在生活的语言上,在散文作家中应当数朱自清”。读朱自清的散文,就像听说书人在说书,像听扬州评话,又像听评书四大家袁阔成等说评书,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说书人在侃侃而谈,听书人(读者)听得入心入情入理,跟着故事情节互动,与故事中的景物和人物共鸣,也是读者与作者互动,书内与书外同频。作者在1924年写的《春晖的一月》中用的词语更是街上说书人常用的词语,如“闲言少叙,且说校里的房屋……”、“有话即长,无话即短,我到春晖教书不觉已一个月了”。在《说扬州》一文中,用了“说时迟,那时快”等语言,读起来如临书场。作者文中还引用了民间常用的俗语:“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更增添了说书的韵味。阅读《“海阔天空”与“古今中外”》一文,如同聆听作者娓娓道来,作者用了市井小巷的话说:“逗着你玩儿!不!别着急,这就来了也”。文章结尾说:“我把把戏变完了——咳!多么贪呢!更像说书人收场的话。

作者不仅是写景、叙事的能手,而且也是鞭挞时弊的时代发声者。作者在《正义》中说:有人把正义作为幌子,在“这些人里,我见不着正义”。作者是在唤起人们的良知,让“正义”大旗重新竖起。

作者在《航船中的文明》用杂文的笔锋辛辣地揭穿当时社会中所谓的“精神文明”。《生命的价格——七毛钱》更是揭露当时社会中血淋淋的把人作商品被买卖的黑暗。《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个十一二岁的白人小孩竟向他伸出脸来“露出老练和鄙夷的神色”,不发一言地向他袭击。小洋人在践踏中国人。作者大大地被侮蔑了,顿时失去了自尊。最后作者呼吁国人自强,“无论如何,我们最要紧的还是看看自己,看看自己的孩子!谁也是上帝之骄子;这和昔日的王侯将相一样,是没有种的!”,读者听了作者的呼吼,让人热血沸腾,激励国人非得群起而抗争不可,非得自尊自强不可!

作者的《论诚意》、《论自己》、《论气节》等都是说理散文,《论吃饭》说:“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想不到吃饭更难”,人民群众“要饭吃、要民主”的“集体行动是压不去也打不散的,直到大家有饭吃那一天”。作者为百姓呼吁,向反动当局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我从朱自清40篇散文中总结出作者散文特色,除了上面写的运用语言的特色外,还有下面几个特色。

一,生动的形象比喻。

作者在《憎》中充分用了比喻创作方法。“接着便是机器榨出来的几句话和‘敬而远之’的一声声先生”,“这里每一个字便像一把利剑,缓缓地,但是深深地,刺入我心里”。一句“筋肉像浓霜后的大地一般冷重”,“我几乎疑惑那是黑的石像哩!”作者把在上海电车上遇到的华捕冷酷、骄傲、狡猾、侮辱、残忍的形象表露无遗。作者写一个对他不友好的同事教师时这样比喻:“狡黠的复仇的微笑在他脸上,正如有毒的菌类显着光怪陆离的彩色一般”。作者在1921年写的《歌声》中多处用了比喻:“新鲜的微风吹动我的衣袂,像爱人的鼻息吹着我的手一样”。作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写岸上的垂杨树说,“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只只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左岸的河房里,都大开了窗户,里面亮着晃晃的电灯,电灯的光射到水上,蜿蜒曲折,闪闪不息,正如跳舞着的仙女的臂膊。我们的船已在她的臂膊里了;如睡在摇篮里一样,倦了的我们便又入梦了”。

作者在1924年评友人赠画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中把月色比喻成睡美人的脸:“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海棠花的“枝欹斜而腾挪,如少女的一只臂膊”。

作者在《绿》中把梅雨潭水比喻成一张极大的荷叶。对那醉人的绿,“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说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

作者在《春晖的一月》中把山的容光比喻成“仿佛淡妆的姑娘”。作者在《阿河》中写别墅前的湖水:“水面常如镜子一般。风起时,微有皱痕,像少女们皱她们的眉头,过一会儿就好了”。把韦家用人李妈蓬蓬的头发,比作“像冬天的枯草一样”,把佣人少女阿河比作“正如一只可爱的小猫”。说阿河腰“真的太软了”,“真是软到使我如吃苏州的牛皮糖一样“。她的笑“像一朵花漂浮在我的脑海里”。她的脸像桃花。她的头发“如纯丝一般”。《阿河》写一位少女的美和善,写了她悲凉的命运,也表露了作者对美的倾爱。有情节有故事,简直就是一篇短篇小说,抓住读者的心,久久难忘。脍炙人口的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更是多处用了比喻,作者把荷叶比喻成“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把含苞待放的荷花比喻成“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拟人化的描写。

作者1921年的《歌声》,只有500来字,但通篇多处用拟人化方法,“这是在花园里。群花都还做她们的清梦。那微雨偷偷洗去她们的尘垢,她们的甜软的光泽便自焕发了。在那被洗去的浮艳下,我能看到她们在有月光时所深藏着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和苦笑的白与绿”。

作者在1922年的《匆匆》中把时光拟人化,说时光无声无息地从作者身边过去了。“是有人偷走了他们罢?”形象生动。

作者在1923年夏天创作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多处用拟人方法。“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

作者在作品中经常用拟人手法,用的那样纯熟、自然,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形象的美。

作者把醉人的绿拟成一个美丽的少妇,作者纵情地“抱住”她,“抚摩”她,还“吻着”她了。写得生动形象,使读者与作者一样陶醉了。

三,丰富的想象。

历来的文学家、艺术家、文艺批评家都十分强调想象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说:“做一个作家需要三个条件:经验、观察、想象”。朱自清可算是见多识广之人,去过欧洲,写过《莱茵河》和《威尼斯》等名篇,更是善于观察和富于想象。

1924年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是作者评论一幅画的抒情散文。平淡的一幅画,在作者眼里却内容丰富,含义深远。作者把“圆月”想象成“如一张睡美人的脸”,把“叶嫩绿色”的程度想象成“仿佛掐得出水似的”;把“枝”想象成“如少女的一只臂膊”;把枝上的八哥那“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似乎在入梦之前,还有所留恋似的”;把枝头的两只鸟为什么不肯睡去,是“舍不得那淡淡的月光”,还是“舍不得那疏疏的帘儿”?作者进一步说,“您得向帘中去找——您该找着那卷帘人”,作者此时直接与卷帘人对话:“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么?”

作者也专于联想。1927年的《荷塘月色》中由写荷花荷叶,联想到江南采莲的习俗,联想到采莲时唱的艳歌,联想到梁元帝的《采莲赋》中的词,进而又联想到《西洲曲》中的句子。从而加重了作者所写的荷叶、荷花、荷塘的分量。

作者笔下的题材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因为他自己“又不曾遭过怎样了不得的逆境”,所以都写的“当时芝麻黄豆大的事”(《论无话可说》),但都能以小见大,以物抒情,凡事都能“剥开来细细地看”“看事看得清楚,看得开”,所以都能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生感悟。

作家用想象来创作文学作品,读者同样需要用想象来鉴赏作品,获得作品内部的深层意义。夏丏尊和叶圣陶在《文心》中说:“作者把经验或想象所得到的具体事物翻译成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者却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黑字依旧翻成具体的事物。

四,排比的力量。

作者在1921年创作的《憎》中用三个排比段落,加强了对社会上存在的问题的“憎”恨。“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漠视’了”、这便是遍满现世的‘蔑视’了”、“这便是遍满现世间的‘敌视‘了”。作者一步一步深入,一段一段的描述,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事例,最后跟着作者一起憎恨这个冷淡、冷漠、冷酷的社会。

三个排比段的每一个排比,既是本段的开头,又是上一段的结尾,最后一个“敌视”作全文结尾,条理十分清楚。

作者在诗一样的抒情散文《春》里用三个排句,有力地赞美了春天的美,春天的希望:“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的散文是作者留给后人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作者继续与后人对话的资料。后人当大力继承和发扬这些文学瑰宝。

2022年4月27日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