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美术史「18世纪西方美术」

时间:2023-01-11 15:17:16 来源:艺术宝库美术

大家好,文艺复兴时期西方美术史「18世纪西方美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约在1420年左右,佛罗伦萨三位大师的出现标志着早期文艺复兴的来临。这三位大师是建筑师布鲁内莱斯基、雕塑家多纳太罗和画家马萨乔。

布鲁内莱斯基最初从事于雕塑创作,后在建筑艺术上取得杰出成就,并在透视学和数学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设计过一批代表文艺复兴成就的建筑,其中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被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体的纪念碑。大教堂采用了拜占庭教堂的集中型制,穹顶呈八角形,跨度45.2米,属当时欧洲最大的穹顶。为减弱穹顶对支撑的鼓座的侧推力,布鲁内莱斯基在结构上大胆采用了双层骨架券,八边形的棱角各有主券结构,与顶上的采光亭连接成整体,这座大教堂总高107米,远远望去,格外雄伟醒目。

大穹顶内部为16世纪佛罗伦萨画家乔尔乔·瓦萨里(Giorgio Vasari)所绘巨幅天顶画《末日审判》。中殿北墙上有乌切利(PaoloUccello)所绘《乔凡尼·阿古托纪念碑》和为纪念但丁诞辰200年所绘的《但丁与神曲》(1465年)。

《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

15世纪的意大利雕刻从一开始就具有一种新的倾向,这就是力求通过宗教题材反映出世俗精神。基布尔提出身于手饰工匠,掌握熟练的青铜制作技巧。从1403年起,他花了21年的时间完成了佛罗伦萨洗礼堂第二道门的制作,整个门分为28个框,每一框内为一个独立的故事,大多是取自圣经的内容。从1425年开始,基布尔提又花费27年功夫完成了洗礼堂第三道门上的浮雕制作。这一次,在铜门构图上他删去了边框,用对等的10个方形画面分别雕刻出10个旧约故事。在10块浮雕旁还加塑了先知小像和其他人物头像(包括作者自雕像),其精美的工艺和浓郁的现实气息使米开朗基罗钦佩万分,将之称为"天堂之门"。

佛罗伦萨洗礼堂南门

多纳太罗是15世纪意大利最杰出的雕塑家,他的雕塑创作彻底摆脱了哥特式风格的痕迹,复兴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样式。他的代表作有《加塔梅拉塔骑马像》。加塔梅拉塔生前是威尼斯雇佣军司令官,1445年,多纳太罗受威尼斯共和国之邀在帕都亚为他作纪念像,作品完成于1453年,安放于帕都亚圣安东尼教堂正门前,加塔梅拉塔戎装佩剑,双手提缰,神情果敢,充满英雄气概。

《加塔梅拉塔骑马像》

多纳太罗早期曾在基布尔提的工场作助手,受到基布尔提的一些影响,如1425年为锡耶纳洗礼堂圣水器作的装饰浮雕《希律王的宴会》,故事取自圣经中的新约全书,浮雕画面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在前景人物与背景关系上,层次分明,在有限的构图内造成丰富的空间感。

《希律王的宴会》

继承和发展了乔托的艺术传统的是马萨乔Masaccio,1401—1428,他以科学的探究精神,将解剖学、透视学的知识运用于绘画。他的两幅名作是《出乐园》(又名《逐出伊甸园》)和《纳税钱》(又名《纳税银》),这都是在1428年为佛罗伦萨卡尔米内教堂布兰卡奇礼拜室而画的壁画。画中的夏娃和亚当身强力壮,有血、有肉、有情感,他们正走在通往人间炼狱的路上,对为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乐园深感悔恨,而天使正从远方追来……本画对光影的运用是一个创造,人物解剖结构准确,富有体积感和空间感。在《出乐园》一画中,马萨乔画出了准确的解剖结构,并利用斜射的光线,以明暗法描绘出裸体的男女,人物色调分明,再通过悲哀的动态和痛苦的表情,烘托了画面悲剧性的气氛。马萨乔的艺术原则,不仅成为15世纪意大利艺术家遵循的典范,也对欧洲美术史上的现实主义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出乐园》

《新约》故事说:耶稣外出布道,经一关卡,税官上前向他们纳税,耶稣问彼得:“你知我是谁?”彼得答:“你是基督,是上帝的儿子 ” 。耶稣说:“既然是上帝的儿子,就不能纳税。但不交税就不能过关。”于是让彼得到附近池塘中捕鱼,并说鱼口里有一块银币,可作税钱。于是彼得下塘捕得一鱼,从鱼口里取出银币交给税官,耶稣乃得出关。画中有三个连环的情节:阻拦、捉鱼及交付关税。画面背景辽阔,人物形象厚重而有生气,画布上充满了光线与空气,透视法运用合理,空间感极强,为文艺复兴时期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

《纳税钱》

《圣母子》双腿仍处于襁褓之中的圣婴在同母亲对话,他抓住母亲的手,寻找一种安全感;母亲的手轻轻地抱着他,像是托抱着一个“思想”,一个没有重量但又娇嫩的极其珍贵的包裹。画中圣母的右手伸向男孩的脖子,轻轻地移动像念珠般的小项链,从这个小项链上垂下一个红珊瑚的小分支,暗示耶稣为拯救人类的罪孽而奉献出来的鲜血。圣母的头巾和蓝色披风上的明显而柔和的皱纹,也加强了人物在空间中的立体感。以夺目的金色为背景是对不确定的空间的故意抽象,以突出人物的整体性,使衬托轮廓的衣褶更加鲜明。同时,圣子的头部限制在一个受保护的、封闭的角落中,使他在那里接受母亲的如此全神贯注的温柔,这样的描绘把一个刻板的虔诚形象变为栩栩如生的画中人的形象。

《圣母子》

《三位一体》祭坛画则以极为杰出的建筑背景的透视表现著称,人物描绘除发挥马萨乔固有的雄浑朴实风格而外,还注意了三角形构图的稳定,被认为是其最成熟的作品。

《圣三位一体像》

马萨乔的艺术成就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的繁荣期的到来,而佛罗伦萨画派对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主要是以人文主义的精神来画宗教题材,但不同的画家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僧侣画家佛拉·安基利科善于用细腻恬静的笔调,轻快透明的色彩来表现人物和环境。1440年左右,安吉利科在佛罗伦萨圣马可修道院墙壁上完成的一系列壁画,这些画中享有盛名的是《受胎告知》(又名《圣告图》、《天使报喜》),它描绘天使向圣母玛利亚秉报怀有圣孕的情节。从画幅中的走廊拱门可看出画家安吉利科对透视法的娴熟。尽管人物画得相当平板,却显得安详、宁静,有一种单纯秀慧的气质。

《天使报喜》

祭坛画《圣母戴冠》也是安吉利科的优秀作品,圣母显得美丽而纯洁,画面极有诗意。

《圣母加冕》

《圣母圣婴圣徒以及耶稣受难像》

另一位僧侣画家弗拉·菲力浦·利皮1406 – 1469年,则善于刻画人物肖像和生活的细节,色调丰富,笔法沉稳,绘画风格优美雅致。代表作有:《在森林的崇拜》《圣母子与两位天使》《天使报喜》《圣母加冕》等等。

《 东方三博士的崇拜》

《圣母子与两位天使》

《天使报喜》

《圣母加冕》

菲利皮诺·利比,Filippino Lippi的《天使报喜》与米凯洛佐相仿的建筑—透视构图、色彩鲜艳的天使与年轻腼腆的圣母的对话:这幅木板画简洁明了地展现了菲利皮诺·利比杰出的绘画技术和表达能力,以及文艺复兴绘画所达到的巨大成就。

《天使报喜》

老利皮是波提切利的老师,而小利皮又是波提切利弟子。从《圣母子,与圣杰罗姆及多米尼克》这张画中我们亦能看出他们之间风格上的相似。画面构图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常见的金字塔形。圣母抱着圣婴坐在岩石上,圣母的形象具有典型的波提切利式的瘦削、苍白、柔弱的特点,轻纱覆面更显其母性;身边的圣杰罗拉莫穿着僧侣袍,花白卷曲的须发、精瘦的身材表示出他苦修者的身份;右边圣徒手执百合向人们讲述着圣母的贞洁。在这里风景退居到次要的地位。山石树木造型、敷色都极为单纯,但却坚实有力。这时的风景还只是故事情节的背景。

《圣母子,与圣杰罗姆及多米尼克》,1485年

在佛罗伦萨画派中的重要画家还有透视学的创始者之一巴奥洛/保罗·乌切洛(Paolo Uccello,1397年-1475年),他的代表作《圣罗马诺之战》被认为是运用透视学作画的典范,显示了画家乌切洛对透视学的大量知识。这幅木板油画的前景是交战的双方。战土们有的骑在马上,有的已被踏在马下,后面是持矛的队伍,人物都被描绘得富有装饰意味,地上横七竖八地扔着武器和盔甲。背景中的群山和田野经过精心的几何式的抽象处理和透视安排,具有很强的空间幻想效果,然而并不完全合乎透视学原理。

《圣罗马诺之战》

贝纳佐·哥佐是以装饰性的手法表现戏剧性的场面。

安德烈·德·卡斯塔格诺andrea del castagno,代表作有:《圣母子与圣子》《耶稣受难》《墓中基督与两位天使》等等。

《耶稣受难》

《墓中基督与两位天使》

卡斯坦诺则早于达·芬奇半个世纪就画了一幅动人的《最后的晚餐》。表现耶稣基督及其十二位门徒在阿尔贝蒂式的房间中进行最后的晚餐的情景。卡斯坦诺根据墙面的高度,聪明的把画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面的部分从左到右依次为《基督复活》、《基督受难》、《埋葬基督》。下面的部分是一个阿尔贝蒂式的房间。这个房间虽然装饰纯朴,但因为使用多彩多姿的大理石为墙面,使得这顿晚餐显得隆重而高贵。画中出卖耶稣的叛徒犹大孤处一边,头部后面正好有一小块暗色大理石,雕饰着象征不祥预兆的闪电。众多人物及整体建筑透视法的运用皆准确精到。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局部图——犹大

15世纪佛罗伦萨画派的最后一位大师是桑德罗·波提切利。注重用线造型,强调优美典雅的节奏和富丽鲜艳的色彩。他的画多取材于文学作品和古代神话传说,不再用宗教题材,就能更自由地抒发了个性和世俗的感情。他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和《春》充满柔情的诗意,尽情表达了画家对美好事物的爱恋,洋溢着人文主义的乐观精神。到了晚年,由于佛罗伦萨社会动荡,波提切利的艺术又开始向宗教情绪回归,反映了他创作上的危机,这种情绪体现在《诽谤》和《耶稣诞生》等作品中。

《春》取材于罗马神话,最左边,穿着带翅膀的靴子的墨丘利(赫尔墨斯),正在驱散乌云;在他旁边,动人的美惠三女神(The Three Grace)身着薄如蝉翼的纱裙,沐浴着阳光,正携手翩翩起舞——“美丽”戴着人间饰物珠光闪耀,“青春”羞答答背过身去,“幸福”愉快地扭动腰肢,她们将给人间带来生命的欢乐;作为主角的女神维纳斯(阿佛洛狄忒)处于中间;在维纳斯的左边,分别是森林女神佛萝拉、花神克罗莉丝和西风之神赛弗尤罗斯。在罗马神话中,西风之神因为控制不住自己对森林女神佛萝拉的欲望,而强暴了她,佛萝拉于是就变成了花神克罗莉丝。而维纳斯上方飞翔的小爱神丘比特(维纳斯之子),蒙住双眼的他即将射出他的爱情金箭。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堪称”花的百科全书“,波提切利在《春》中花了170多个品种,共计500多朵花,而且每一朵,都经过大师之手细细雕琢,是那样的精致完美。从绘画技法来讲由于没有采用当时流行的油画技法,而是采用传统的蛋彩画法。由于半透明的蛋清干后会使颜色形成坚硬的一层,是一种透明的颜色,因此在这幅画上我们可以感受到那接近水彩画的纯净透明的效果。

关于这一作品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它是作者通过对罗马神话中唤醒春天的诸神的富于想象力的描绘,表现人与自然和和谐相处的寓意画。波提切利的艺术成就集中体现在秀逸的风格、明丽灿烂的色彩、流畅轻灵的线条,以及细润而恬淡的诗意风格,精致明净的独特画风,这种风格影响了数代艺术家,至今仍散发着迷人的光辉。

《春》

《维纳斯的诞生》表现女神维纳斯从爱琴海中浮水而出,风神、花神把她送到岸边,春神又从右边急忙迎来,正欲给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织成的锦衣,纷飞的鲜花加强了这种诗的意境。构图比较单纯,全画以裸体的维纳斯女神为中心。画面上人物的体态和衣纹表现十分出色,人物与自然背景也达到巧妙的统一和谐,维纳斯是那样无动于衷地以羞怯和幽怨的感情在对待一切,她对于生活的未来不是充满乐观的信心,而是感到惆怅和迷惑,这也是波提切利矛盾的世界观的反应。此画中的维纳斯形象,虽然仿效希腊古典雕像,但风格全属创新,强调了秀美与清纯,同时也具有含蓄之美。

《维纳斯的诞生》

《阿佩莱斯的诽谤》

另一幅为世人所熟知的画作是他的《三王来朝》(又名《三贤士朝圣》),1475年。

《三王来朝》

《持石榴的圣母》也是画家波提切利著名的圣母作品之一。作品以画家波提切利著名的“四分之三转折角度”为基础而创作的肖像画,画中众多的人物,均被合理地安排在一个圈中,圣母肃穆的表情中稍带忧郁,她怀中的圣婴也是异常宁静含蓄,一副庄严神圣之色,圣母子周围的人物表情各异。这些人物形象体现了波提切利典型的风格,恬静优美却不脱俗,很有艺术感染力。这幅画《持石榴的圣母》把线条的运用发挥的淋漓尽致,比如圣母头顶似光环的光线和刻画众多人物形象时所勾画的线条,无不显示了波提切利对于线条出神入化的表现能力。

《持石榴的圣母》﹝Madonna of the Pomegranate﹞1487 年,蛋彩‧画板

在《神秘的基督降生》中,我们可以从这幅画中许多天使的欢愉舞蹈,看到比《维纳斯诞生》的更多的盼望。此画的讯息很清楚:基督的降生,带给罪恶的世界救赎,也是人类唯一的希望。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说明价值体系与信仰,如何影响艺术家的绘画世界。而深谙基督信仰的人,尤其会注意到,一个宣讲社会腐败堕落、上帝审判,并企图更新道德的殉道者,是如何的透过信息影响艺术家。最有趣的是,这个艺术家由《维纳斯的诞生》转向《圣诞》(基督诞生),由爱欲欢乐,转向十字架代受罪责的救恩,因而使基督诞生,成为天人同谱欢愉的乐歌。

《神秘的基督降生MysticNativity》1500年

佛罗伦萨画派是15世纪意大利绘画雕刻艺术的中心,它的发展决定了这个时期意大利艺术发展的主流,同时也影响这一时期的其他画派,如翁布里亚画派和帕都亚画派。

翁布里亚画派中最有成就的是皮耶罗·弗朗切斯卡(弗兰切斯卡)。他的作品以柔和平静著称,善于运用明快的颜色来处理空间关系,明确有力的轮廓又使他的作品带有装饰意味。弗兰切斯卡的重要作品有《基督受洗》和《示巴女王会见所罗门王》、《乌尔比诺大公及其妻肖像》等。

《基督受洗》1448-1450年

《君士坦丁之梦》这幅壁画,图中描绘了君土坦丁大帝在同敌人激战的前夜,梦见一位天使向他显示十字架的场面。后来他用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取代了罗马军旗上的异教之鹰,因此打了胜仗,并于次年颁布了米兰敕令。画幅正中是敞开的帐篷,皇帝正躺在行军床上沉入梦乡,他的贴身侍者坐在床边,前景上两名戎装士兵在警戒着,静寂的场面被左上方的闪光照亮,天使从天而降,手持十字架。由于光线和透视原因,天使被描绘得有些模糊不清,弗朗西斯卡的《君士坦丁之梦》没有散乱的细节,使人的视线集中在帐篷、侍者和皇帝身上。画面的光线和空间处理,烘托出深夜的神秘气氛。

《君士坦丁之梦》1455年

15世纪帕都亚画派出现,该画派以合理的空间布局闻名。其以安德烈亚·曼特尼亚(曼坦尼亚)为杰出代表。他在早年曾受到乌切洛的透视法和多纳太罗的古典风格的影响,形成了坚实有力、准确细腻的表现手法。清晰扎实的素描、大胆的线条、轮廓鲜明的形象、形体的雕塑感、强烈的色彩感是他作品的共同特征。他的作品重视形式结构的完整与物体实体感的表现,风格庄严冷酷,线条十分锐利、坚硬,壁画《圣雅各前往受刑的行列》、架上作品《哀悼基督》等是其代表作品。

《哀悼基督》1480年,采用从基督的脚向头看去的角度来突出画面的透视深度,尽管基督的头在远处显得大了些,不太符合透视缩减的规律,却表现了画家曼特尼亚真诚的探索精神,当时能画出这样的透视作品实属难能可贵。其悲剧性的表现力在意大利同类题材的作品中是罕见的。

《哀悼基督》

艺术宝库带您进入艺术的神圣殿堂,领略艺术的美,生活的美!艺术宝库是美术爱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艺术的集大成者,美术资料丰富全面,供艺术家们学习研究的交流平台。有需要请联系微信:glailp-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