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沉淀于中洲河域的古韵是什么「中州正韵」

时间:2023-01-12 09:57:10 来源:当代广西

大家好,沉淀于中洲河域的古韵是什么「中州正韵」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洲河的岩壁上刻着“山高水长”的石刻。谭联宾 摄

云贵高原南麓,九万大山南部……

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美丽的环江,峰恋叠嶂,川河交错。流淌的中洲河,汇聚泉水溪流,仿佛一条绿色的玉带,缠绵在喀斯特的高山峡谷之间。

厚重的《环江县志》记载,中洲河又名小环江、三里河,源于贵州省从江县,流经龙岩、东兴、长美三乡镇,直达宜州怀远镇。沿河两岸 “山高水长” “汉马伏波寓此石刻”“那环碑记”等历史古韵跃然于上。

晴空的周末,沐浴着金色的朝阳,迎接着习习的晨风,我和几个“驴友”向着中洲河的下游长美乡出发,探寻河域神迷的古韵。在大安乡通往长美乡的盘山公路上行驶,车子仿佛蜿蜒盘旋于云层之间,这时停步登高远望,一座座翠绿的山峦如同翻滚的碧浪尽收眼底。在万道霞光的照耀下,一望无际的喀斯特风光令人心旷神怡,心游万仞、气吞山河的雄伟气概油然而生。在绿荫映衬的山路上前行进1个小时的路程,便到达中洲河的下游长美乡下坊屯码头。

河水丛林,清风徐徐。“山高水长”四个鲜红的崖题古迹,在中洲河东岸的岩崖上直映入眼帘。远远望去,这组遒劲有力、巍然庄严的字体,悬在碧水绿潭之上,气势磅礴,雄伟壮观。越过绿油油的桑地,沿着杂草丛生的古径,穿身于一口狭窄的崖洞,就来到岩崖截面的平台,岩台下临碧潭,上悬岩石,成弧形状。“山高水长” 崖题古迹,写在约为150平方米左右的岩崖截面中间,字幅底面为石灰膏和黄坭混合而成,长约4.5米, 宽约1.6米,每个字径约0.7米,呈白底红字。可惜,由于年代久远,除了“山高水长”的字迹较为清晰以外,字幅落款已无从辨认。到底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份、是为着什么而写……至今还没有准确的答案。但是 “山高水长”的底蕴给奔流不息的中洲河增添了独特的人文景观。

晌午的阳光洒满着大地,沿着乡镇的公路,我们从长美乡向着河流的中游东兴镇驶去,车轮行进在中洲河的峡谷之间,越过一座座青山,爬过一套套山坳,经过40多分钟,在经过内典、笃雅、加兴、才乐等村之后,青山环抱的东兴“盆地”让人眼前一片豁然开朗,水势平缓的中洲河流躺在“盆地”的中央,沿河着两岸远处近处,楼房栉次鳞比,桑稻绿波翻滚,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田园风光尽收眼底。

中洲河景观别有一番韵味。谭联宾 摄

久怀屯位于中洲河的西岸,屯后的山顶上,一座5米多高的天然石柱巍然屹立在悬崖之上,格外醒目。一颗无名的杂树夹杂在石缝之中,日夜陪伴着石柱任凭日晒雨淋。“汉马伏波寓此”六个丰厚饱满的楷书大字,篆刻在石柱的中上部分,字迹斑驳可见,字幅的底面留有尖刀或利器凿石的痕迹。整幅摩崖石刻高约90多厘米,字径约30厘米。可惜,没有署名和年代的记载。

相传,公元47年,马援将军(绰号为汉马伏波)受命南征,路过中洲河一带,战胜部落首领。为镇一方安宁,遂令部属刻字标记。虽然这只是个传说,但是这幅摩崖石刻的底蕴早就融入村民的血液里,马援将军的威武形象早就成了当地村民心中的英雄。安居山下的久怀屯,屯门题写这幅对联:“久驻汉马伏波灵山人杰昌盛屯,怀营中洲河畔饶原民丰兴旺村”。

“汉马伏波寓此”让我们带着猜想、带着感叹,返回到了山下。在阳光的照射下,一块贮立的石碑掩映在绿油油的桑地里。踩踏着泥土夹杂的破碎瓦片,我们来到石碑的跟前。石碑高约2.5米,宽约1.2米,碑顶圆弧形状,有阴阳两面,因石碑位于旧时的那环屯,因而又名“那环碑” 。2017年12月,“那环碑”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透过字迹模糊的碑文,依稀可见阳面首题刻字:“思恩县中洲记”,时任庆远府(今宜州)知府岳和声撰写碑文,于明万历壬子年(1612年)秋天立碑”。阳面正文记载明代万历年间思恩县中洲河世风民俗,农业生产、矿山开发、社会文化、教育事业,表彰思恩县知县萧鸣盛廉政为民,拓土开边的业绩,赞誉中洲河域风光,追述汉代大将马援、三国蜀丞相孔明南征中洲轶事等。阴面正文记载历代粮规,记述广西庆远府思恩县踏勘中洲河上里、中里、下里,五十二峒田亩,照额纳粮的具体数目。当年富余欣欣的那环屯,已在多次的兵乱中落魄,只余下残垣断壁,一座村庄的贫富兴衰被淹没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唯有石碑任凭风雨日晒,依然贮立中洲河边记载和见证岁月的沧桑和变迁。

印刻着历史的那环碑。作者供图

中洲河域这片土地上的人儿 ,“做人像水,做事如山”。在中洲河中里沿河东岸的武岭屯,韦日展的家里有块“犹知大义”的木制牌匾,匾长1.81米,宽0.63米,四个大字置于中央,系毛笔楷字体,右竖题:“即补军民府署宜山县胡正堂为”(正堂:明清时正堂也是对府县主官的称呼 ),左竖题:“同治六年孟夏谷旦耆民韦金都立”,左右竖题均为毛笔小标宋字体,尤为显眼的是位于牌匾中间有一枚正方形状的钢制的印章,印章有六个字,分四行竖写,字体为古体字,仔细考究能认出“宜山县印”的字样,还有其他四个字迹难以辨认。

据说清同治六年间(公元1867年),韦日展的曾祖父韦金都与他的同乡民船载重桐油、木材、香菌、粳糯米等里山土货,沿中洲河流撑船朝南而下,到今宜州的怀远古镇贩卖。在船只到达怀远古镇河域的时候,恰遇有人翻船,年纪已是六十岁的韦金都,不顾个人安危下水救人,一口气就把落水的五六个人全部营救上岸,果不知营救上岸竟是候任宜山县军民府的胡主官和他的家属。为感激和表彰韦金都的救命之恩,胡即授予韦金都 “犹知大义”的牌匾。这见义勇为的义举至今已有150多年,但是奔流不息的中洲河上那一朵美丽的浪花,让后人赞叹和敬佩……

返程路上,青山巍巍,河水悠悠,风光旖旎的中洲河渐去渐远,而沉淀于中洲河域的那些悠远古韵,如喀斯特深山里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清晰印记在我们的脑海里,让人迷恋不已,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政法委)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