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社会发展」

时间:2023-01-13 17:17:08 来源:中工网

大家好,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社会发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深圳特区报

原标题:马克思主义美学与中国社会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在中国的百年历史,归结到一个根本,仍然是哲学上的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美学,是有着许多学理上的探讨的专门的学问,同时也是实践的学问,与中国社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发展需要美学,只有与实践相联系,中国的美学才能得到发展。

当代中国美学,经历过20世纪90年代低潮,从世纪之交就开始了新的复兴。美学的潮起潮落,原本有其自身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是乘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的东风,实现哲学和文艺理论的更新。世纪之交的“美学的复兴”,一方面是在经过了市场化大潮以后,经济水平得到了大发展,从而促进了社会转型,对文化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学科进入到常态发展的结果。

一、当代中国美学研究复兴

在理论资源上,世纪之交的美学发展,是与中国在当时逐渐走向世界的过程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学术界对外国美学的引进、翻译和研究,经历了三代人的努力。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朱光潜、罗念生、宗白华等人为代表的老一代学人翻译的,绝大多数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等著作的西方古典美学。20世纪80年代的翻译大潮,几个大的译丛所翻译介绍的是西方20世纪前期至中期的一些美学著作。从世纪之交开始,更多西方当代美学著作得到了翻译。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中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学者与国外同行有了越来越多的直接联系有关,也与中国学术界越来越自信,开始与国际学术界的同行进行平等的学术交流,相互切磋,从而相互启发局面的形成有关。

在国外美学的翻译、介绍和研究中,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著作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从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一些苏联学者研究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著作得到了出版。从80年代后期到世纪之交,欧洲和北美的一些西方国家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者的著作,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介绍。

在当今世界,西方左翼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之下,研究美学和文学艺术,并把这种研究与社会批判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本主义时期,他们的著作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他们所提出的一些基本原则,有着普遍意义,但毕竟他们没有看到此后的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他们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哲学理论的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构想,以及政治经济学的问题。文化、文学和美学的问题,并不是他们关注的重心。到了20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有了很大的发展,阶级、阶层、民族、宗教等各种社会矛盾激化。针对社会的这些新的发展,一些西方学者在文化理论方面,有许多新的创见。这些理论对我们在新的时代建设马克思主义美学有许多借鉴作用。

从另一方面说,马克思、恩格斯等在世时,虽然写了一些讨论美学和文艺问题的手稿和通信,然而,在当时,这些手稿和通信并没有出版,也没有形成影响。从19世纪直至20世纪初的西方美学史著作中,一般都没有提及这些手稿和通信中的观点。直至20世纪前期,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著作才陆续整理出版,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因此,这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者所作出的研究,对于马克思主义美学进入到西方国家学术圈和大学课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文化研究”潮流的兴起,对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范式起到了重要的突破。“文化研究”开始以“反美学”的姿态出现,反对美学研究的既有的谱系,反对美学上的一些传统命题,甚至反对文学艺术中对美和美感的追求,但这种冲击最终却反过来有益于美学的更新。20世纪90年代,中国学者开始熟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文化研究”,法国的左翼社会学派的一些美学理论。这些理论与此前中国人从俄国引进的马克思的文艺理论相比,提供了一些新的知识。

二、在美学研究中出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中国学术界曾围绕着“西马”的引入问题展开过一些争论。有学者认为,“西马非马”,不能将之放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也有学者认为,“西马是马”,应该对这些理论引入和研究。

其实,这样的争论没有什么意义,原因在于,这种提出问题的方式并不正确。一些生活在欧美国家的左翼知识分子,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对他们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进行批判。这本身在思想成果的生产上,是具有意义的。我们要去判定这些思想成果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其本身就有一个判断标准何处寻的问题。是否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意?是否符合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解读?

实际上,我们所需要争论的,不是认定他们的这些研究成果是否是马克思主义的。这些著作产生于一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完全不同的社会状况之中,也必然会适应时代要求,做出新的研究,得出新的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新的发展,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背离?作为学术问题,对此也可以争论。但是,对于我们来说,更为重要的是思考西方的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对于我们有什么启发?对于我们建设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有哪些借鉴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0年中,中国美学研究成果丰硕。在美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这就是学科间的融合。过去在美学研究中,有着严格的壁垒,即中、西、马各成一家。一些人专门从事传统中国美学研究,研究从《周易》《左传》到明清诗论、画论中的美学;另一些人专门研究西方美学,研究从毕达哥拉斯、柏拉图到当代符号论美学和分析美学。

马克思主义美学是一个专门的学问,又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的思考和总结,对像普列汉诺夫、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等俄国和苏联理论家、美学家的思想的研究。以及对此后对像波斯彼诺夫、斯特洛维奇、季莫菲也夫等人的美学和文艺理论的研究。还有一些人整理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研究从瞿秋白、周扬、冯雪峰、蔡仪,以及1949年以后出现的一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研究者的思想的研究。20世纪后期以及新世纪之初成为热潮的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近年来,还有一些学者关注二战后东欧马克思主义美学,这方面过去研究较少,这些学者在努力克服语言方面的困难,弥补空缺。

这些分科研究,对于学术发展本身来说,当然是重要的。对于各个方面研究的历史,都需要细致地去整理。但是,学术研究最终还是要打通,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既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去探讨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原理,也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研究中国传统美学、西方美学,更为重要的是,面向当代社会生活,研究文学和艺术,研究城市和乡村的建设,研究生态环境,研究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各种实际的美学工作中,发展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当代的中国美学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现当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的关系,具体说来是注入了几个核心的概念,这就是“他律”“介入”“为民”。

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文艺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文艺工作者是社会的一分子,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所做的工作,是革命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这是“他律”的,存在于社会之中,受社会的各种因素的制约。这种思想反对片面地强调艺术的特殊性,反对“为艺术而艺术”的孤芳自赏。

马克思主义美学主张文艺是“介入”的,审美不是无功利的“静观”,而是带着社会功利性的情感投入。艺术欣赏者首先是社会的一员,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审美不是抛掉这一切情感,而是将这些情感投入到欣赏之中。

马克思主义美学也是主张“为民”的。一部现代文艺史,也是对民众的态度变化史。“五四”时期,所强调的是“平民”文艺。毛泽东提出,要解决“文艺为什么人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提出文艺的人民观和工农兵方向。这种思想是对列宁的文艺观的继承,也是根据中国当时情况的发展。树立人民观,在新时代发展人民观,这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发展的核心要义。

(高建平,作者系中华美学学会外国美学学术委员会主任)

责任编辑:王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