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脚的演变过程汉字「脚说文解字」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上海人常常称个子高的人为“长脚”。说实话,作为一个外地人,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想不通:因为“脚”嘛,怎么能跟个头高矮扯上关系呢?难道是因为个子高的人往往脚也很大?就此,我也问过很多上海本地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结果是大家都把手一摊:“吾阿伐晓得!”
后来看了书才知道,原来“脚”字的本义并不是脚,而是小腿。而我们现在所说的脚,古代称作“足”。
脚,胫也。--《说文》
这么说来,上海人称呼个子高的人为“长脚”就解释得通了。其实在这里,“脚”字沿用了古代的本义。
由此可见,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其字义也发生过转化。汉语字义的转化分为三种情况,即:转移、扩大和缩小。“脚”字就属于字义转移的情况,其意义从小腿转移到了足上面。
那么,有哪些字的字义扩大了呢?下面举一个例子。
“颈”与“项”均指脖子,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细分起来,二者还是有差别的:“颈”字的本义其实是指脖子的前面,而“项”则是指脖子的后面。因此,古代自刎被称为“刎颈”而不是“刎项”;骆宾王的《咏鹅》里面“曲项向天歌”指的就是后脖子,也就是颈椎。因为颈椎才能使脖子弯曲自如,故而称“曲项向天歌”而非“曲颈向天歌”。后来,“颈”字意义逐渐扩大,最终泛指整个脖子了,而“项”字指后脖子的含义则消失了。
说到“项”字,这里还有一个典故。东汉洛阳令董宣,因执法严明当街杀了公主家犯法的仆人而触怒了光武帝,后光武帝不忍杀他,赦他免死。依礼董宣应叩首谢恩,但是这家伙自认无罪,死活不肯给皇帝磕头,搞得皇帝在众臣面前下不来台,不得不让一帮小太监按着他的头磕下去。然而董宣双手撑地,始终不肯磕头,于是那帮小太监禀告光武帝说:董宣脖子太硬,按不下去。光武帝听完哈哈大笑,便将董宣免罪。此后,董宣就有了“强项令”的外号。
请注意,这里使用了“项”字,特指他的后脖子。
此外,在汉语的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字的字义缩小了。例如:疾病的病,还有饥饿的饿。
古代的“疾”就是现代的“病”,而古代的“病”则指十分严重的疾病,因此有“病入膏肓”一词。说白点就是:“疾”就是生病,“病”就是治不好了。另外,“病”字在古代还有困苦、缺点、弊端、艰难、怨恨等意思;随着时间推移,“病”字这些字义都消失了,而其本义也发生了变化:其程度减轻了,与“疾”没有了区别。
我们再来看看“饥”与“饿”。
在古代的“饥”就是现代的“饿”,也就是吃不饱;而“饿”在古代则是指没得吃的意思。因此有语称“宁可十日饥,不可一日饿”就是这个意思。后来,“饿”字的字义也缩小了,变得与“饥”一样了。
那么,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我个人认为,这是人们在使用语言过程中,采用了隐晦和夸张的手法造成的。
例如,我们常常将男人肾虚隐晦地称为“腰不好”,这里“腰”的含义就扩大了,其包含了“肾”的意思;也许“腰”字以后就会指代“肾”了,这样“腰”的字义又发生了转移。除此之外,人们还常用程度较深的词汇进行夸张地形容,比如我们常说“我快饿死了”之类的话,难道真的要死了吗?显然没有,这里只是表达了一种急迫的心情。我猜古人也有类似的用语习惯,常用“饿”(在古代就是“快饿死”的意思)来形容“饥”(在古代就是“饿”的意思),久而久之,“饿”的字义发生的变化,其程度减小了,其字义与“饥”一样了。
好了,就说这么多了。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以后能细细品读每一个汉字。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