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诗歌意境美音乐美「我不是一个小丑是什么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日前,国家大剧院八月合唱节圆满落幕。合唱节以“诗乐年华”为主题,通过大师课、艺术讲堂、公益演出、展览等形式,让观众得以全方位参与到合唱中。
合唱这一艺术表演形式是舶来品,约19世纪由西方进入我国。直到20世纪初,这一艺术形式开始被人民群众所熟悉,并随着近代新学堂的建立而逐步扩大影响。作为一种多人合作的演唱形式,合唱必须由一个演唱集体来完成,也正是因为集体学习、演唱、表演的特性,使合唱的情感表达功能、教育功能及社会功能比其他音乐形式更为显著。
近年来,中国合唱团在世界合唱舞台上大放异彩,国内听众也因为在合唱表演中感受到更多耳熟能详的曲调、深有共鸣的文字,所以更加愿意走进音乐殿堂,聆听高品质的音乐会,感受音乐之美。
本届合唱节中,由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激情演绎的经典作品《黄河大合唱》采用了诗朗诵与音乐并重的表演形式。这部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六天六夜不眠不休完成的传世之作,曲与歌词、朗诵与演唱相得益彰。此次演出选择了由我国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改编的双钢琴伴奏版。作为冼星海的学生,严良堃是这部传世之作的重要传播者和见证人,早在1940年就曾亲自指挥过《黄河大合唱》,观众最为熟悉、上演场次最多的中央乐团演出本(管弦乐队版)也是由严良堃牵头,组织几位著名作曲家共同编创的。
八十多年来,《黄河大合唱》在国内外的音乐舞台上不断创造辉煌,除了作品本身所拥有的波澜壮阔之力,同样也离不开几代文艺工作者的血脉传承。合唱用其极强的表现力精准表达了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这种艺术形式本身具有的多声部的音乐配合、多层次的力度表达,都是个体艺术难以达到的。
合唱节的开幕演出“古韵·诗律”中,著名指挥家吴灵芬带领国家大剧院合唱团为观众献上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花非花》《观沧海》等优秀的古韵新作,并演绎了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经典之作——清唱剧《长恨歌》。
古典诗词与当代音乐碰撞,完美融合了诗词精华与音乐气韵,赋予古韵新的生命力。合唱节期间还上演了作曲家罗麦朔的两首作品,其中《观沧海》选自其17号作品《步出夏门行》,歌词来自曹操同名组诗。《观沧海》全曲采用密集的三连音伴奏织体,从诗人眼中所见之景沧海澹澹、浩渺澎湃,描绘至其心中所想日月明耀、星汉灿烂,意味悠长。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作曲家在以传统调式为基础建立的旋律线条中加入了短暂的离调,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处制造了一个突如其来、却顺应诗作原意的转折,上承“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下领“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突然紧张后又回归原素材中不断发展的和声音响,让曹操戎装在身、登高远眺、以诗抒怀的形象得到更为准确、立体的塑造。
在合唱团中,团员必须拥有极强的团队协作精神,他们需要尽最大可能地抹掉个体发音特质、减少个体差异,进行合作演唱。指挥家常说,“合”字由“人”“一”“口”组成,一人一口即是合,强调合唱中的统一性、整齐性以及声部合作之间的均衡感。
应当说,合唱始终在寻求一种动态的共性,一种需要齐心协力来完成的动态平衡,只有通力合作,对审美有着相同的价值认同,才有可能完成作品。作为观众,在欣赏合唱作品时,往往也需要志同道合的朋友,同声歌唱也会让他们感受到来自团队的力量与支持,获得无与伦比的幸福感。
本届合唱节上演的清唱剧《长恨歌》由黄自创作完成(黄自作曲、韦瀚章作词、林声翕补遗),这部作品作为20世纪为数不多的大型声乐作品之一,是作曲家黄自运用西欧创作技法进行音乐民族化的一次尝试。其中,在第八乐章女声合唱《山在虚无缥缈间》中,作者采用复调技法来描绘蓬莱仙岛朦胧缥缈之景。将合唱中女声三个声部剥离来看,他们各自拥有优美动听的旋律,而总体细品又可听出相互间的模进关系,高、中、低三个声部依次出现,后面出现的声部形成了对前面声部的模仿与发展。这样一来,三个声部互相支持、互为补充,每一次声部进入之时,其他已在旋律行进中的声部都需要有意识的避让,无论是从音量、音色,还是从音质、情感方面,都需要相互聆听与模仿,合力为听众描绘层层起伏之景。
合唱作为声乐表演艺术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它主要属于音乐范畴,但同时与文学、历史、社会等其他多学科紧密联系。合唱通过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必将会得到我国观众更为广泛的喜爱与认可。
(作者:张璐,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陈盼,系青年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