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蒲松龄画像印章之谜
大家好,试论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精讲心得体会「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试论语文教学中的艺术精讲
王营
一切艺术都要用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艺术精讲,既然称得上是一种艺术,也要求教师把需要传授的理性知识,通过科学的、艺术的手段,化作学生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学生在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中理解知识、记忆知识、运用知识。在语文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从下几方面对艺术精讲做一些探索:
一、教师应在深刻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选讲授内容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的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施教者的主要任务。艺术精讲,即要求教师在认真研究学生和深刻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选那些思想内容高雅、艺术技巧超群,而又是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疑惑的地方。这些地方需要教师铺路搭桥,讲深讲透。而对于那些学生通过自学已经理解、掌握,又非教学重点、难点的知识,则无须精讲。
比如教读《事事关心》一文,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认为文章倒数第二段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学生可能比较难于理解,而这种论证方法恰恰又是本课、乃至本单元教学的重点、难点,于是教师就把这一段作为精讲的内容,课堂上花大力气讲解分析,并专门为这一段设计了精要的板书。学生掌握了这一论证方法,为以后各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达到了精讲的目的。
二、艺术精讲要善于以情感人,创设一种能够感染学生的美的教学情境
课堂上,教师的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从审美的角度看,教师的讲课,实际上是在自身审美的基础上,在课堂上进行美的再创造过程。学生既要接受教材上用书面语言创造的美的形象,又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加深对这种美的形象的理解。
而无论创造美,还是欣赏美,都必须有情感的参与,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因此,语文教师要真正在课堂上实现艺术精讲,除了自身要抱着审美的态度去深刻挖掘教材的知识因素外,还必须联系作者生活的背景,把握作者感情的脉搏,首先打动自己,进而带着这种感情去讲解有关的知识,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师的观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
由此可见,以情动人,创设审美的最佳情境,当是实现艺术精讲的有效途径。有的老师在执教柯岩的诗《周总理,你在哪里》时,首先播放了一段哀乐,然后饱含深情地介绍了一九七六年周总理逝世时的背景,接着以沉痛的语调朗诵了全诗,教师流泪了,学生也流泪了。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学生能不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吗?教师带着这样的感情去分析诗的表现手法,学生听得聚精会神,一切困难都迎刃而解。
三、艺术精讲要善于运用一些科学的、艺术的手段,塑造知识的课堂形象
首先是语言。教师的语言是艺术精讲最重要的手段,语言能否形象生动,是艺术精讲成败的关键。细细分来,教师的课堂语言实际上包括两类,一是口头语言,二是体态语言,而最重要的是口头语言。知识的准确传授,情感的表达,尤其是向学生塑造知识的课堂形象,非口头语言莫属。因此,口头语言要精练、传神,语调要抑扬顿挫,语速要适中,而且要富有戏剧化、启发性、句句含情;体态语言要自然、大方,要通过教师的神态、手势,准确塑造知识的形象,使其成为口头语言的辅助工具。
其次是运用比较的方法讲解,通过比较,可以找出知识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有的老师在讲读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先让学生自读了单元最后的课文《范进中举》,然后在课堂上把“孔乙己”和“范进”这两个形象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学生深刻地理解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摧残”这一主题。
另外,旁征博引和故事印证也是艺术精讲常用的手段。有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臧克家的文章《老哥哥》时,背诵了他的诗《老马》使学生形象地看到了旧社会中国农民的苦难遭遇。
艺术精讲的手段还有很多,但无论采用哪种手段,语文教师首先必须过语言关,语言枯燥乏味,平淡无奇,实现艺术精讲只能是一句空话。
四、艺术精讲可适当使用课堂音乐,精心设计板书或课件
音乐的使用不仅能创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而且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荀子曾说,音乐“入人也深、化人也速”,因此,音乐的感化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所创造的形象与艺术精讲的内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有的老师在教读鲁彦的散文《听潮》时,每讲解一部分,就加入一段配乐朗诵,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而且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走向了美丽的大海,闻到了海水的气息。
好的板书设计或课件本身就是一幅形象的图画,结合它们讲解文章内容,让学生依据板书设计联想、理解,记忆知识,更是实现艺术精讲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在讲课前,必须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板书或课件,使其成为艺术精讲的有力武器。
艺术精讲是和课堂教学非常宽泛的研究课题之一,以上从四个方面谈了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点粗浅的感受,不足之处,望专家和同行们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