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从四方面来看 孙悟空动画形象的外在造型是什么「孙悟空发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古典神魔志怪小说《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孙悟空登上荧幕前最重要的通常都是他的形象造型设计。
其动画造型的每一次重构不仅与新潮的、反叛的、变革的表现手法相联系,又能够与中国的民族艺术元素和英雄主义相契合,因此孙悟空在动画电影屏幕上的每一次出现,都能重构符合观众“审美期待”的孙悟空形象。
《铁扇公主》:迪士尼风格的“动物”形象40年代,中国挣扎在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国内外局势中,日本对上海的绝大部分地区进行了军事控制。
与此同时,美国迪士尼公司创作的《白雪公主》等经典动画电影正席卷上海市场,身为中国动画开拓者的万氏兄弟深受震撼,并开始筹备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画电影。
动画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想象和具象结合的双重表现手法,将离奇的故事抽象成具有民族主义的符号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万氏兄弟正是利用动画的这一特点表达抗日情绪和爱国热情,在1941年创作完成了时代特征与民族观念共存的中国第一部动画长片《铁扇公主》。
电影主要情节取材于《西游记》“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桥段,讲述了师徒四人路遇火焰山并从铁扇公主处智取芭蕉扇的故事。
虽然有经典的故事文本作为改编基础,但受限于相关经验及动画技术,《铁扇公主》在人物造型设计上明显借鉴迪士尼早期动画的风格。
可见中国早期动画发展举步维艰,需要吸收借鉴美国较为成熟的动画制作经验,因此《铁扇公主》中的孙悟空形象就具有迪士尼风格“卡通化”的动物特征。
首先动作上模仿猴子,常缩手半蹲、移动灵活。在服装配饰上改变了原作中的虎皮短裙,取而代之的是京剧中短打武生的服饰,身穿紧身束口衣裤,头戴软罗帽,脚穿大头官靴,使得形象整体简单灵活,更加具备“猴子”的风格。
造型设计上,孙悟空身形消瘦、四肢细长,关节钝感被弱化,肢体线条圆滑,有一个几乎占身体比例三分之一的头,夸张的圆形眼睛,手上戴着“白手套”,有着明显迪士尼动画“米老鼠”的元素。
其次,影片中动物类角色的动态设计也大多借鉴迪士尼手法,比如孙悟空在与铁扇公主的打斗中不慎撞墙,整个头塞到了脖子里;牛魔王把沙僧“打扁”后又被猪八戒吹气还原等具有弹性规律的动作。
还有猪八戒把耳朵拆解下来当扇子,把骗来的芭蕉扇当成吉他弹,沙僧五官被风吹散又慢慢拼凑完整的一些细节都与早期迪士尼动画的滑稽风格类似,再加上全片不断配合人物动作的音效处理,使得这些场面都有浓重的迪士尼色彩。
《大闹天宫》:民族风格的“少年”形象建国后到1966年的这段期间是我国动画发展的全盛时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秉承着“开中国民族之风”的信念,将中国动画作品中注入了民族文化的精髓,由此产生了名震世界的“中国学派”。
此时的万氏兄弟不再从迪士尼动画中寻求灵感,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艺术作为基础,在1961–1964年中创作出了中国第一部彩色长片《大闹天宫》。
影片中孙悟空的形象无论是面部轮廓、颜色搭配、服饰设计还是打斗动作都展示出浓厚的民族特色,使得后世许多孙悟空形象都是从这一经典的设计中衍生而来,也使其成为中国动画蓬勃发展的历史中最具代表性和最成功的动画角色之一。
电影简化了原著《西游记》前七回,展现了孙悟空出生学艺、龙宫夺宝、二度上天庭、花果山称王最后大闹天宫的故事。
影片中的角色造型设计由张光宇负责,他将平面造型设计中装饰性的图示引入动画造型创作中,经过三次易稿,最后由严定宪保留了第一稿中的心形脸谱、黄罗帽和虎皮裙,简化了第二稿中复杂的线条,又将第三稿中的鹅黄色衣服和嘴边的湖蓝色线条加以利用,最终确立了如今经典的“美猴王”形象。
影片中的孙悟空首先在面部设计上充分利用京剧脸谱元素,整体以白色为底,面中红色“倒栽桃”状连接眼鼻,眉毛绿如桃叶,瘦腮雷公嘴,脸部线条较猴戏脸谱中的更为柔和,嘴部向上提,与其他部分独立开来,面部整体更为真实且具有神韵。
服装设计上共有四套,将黑、赤、青、白、黄几种民间“五行色彩“作为主色调,鲜艳浓郁具有装饰意味。
其中最经典的为鹅黄色上衣,淡蓝色围巾,并采用了原著中的虎皮短裙,把红色紧身裤与黑色官靴的搭配显得利落又干练,其中虎皮裙、僧衣和官靴的搭配平衡了角色的灵性与野性。
身体造型摆脱《铁扇公主》中的卡通米老鼠特征,更加写实地呈现出肩宽腰细、四肢修长、身形挺拔的少年感形象。
《大闹天宫》中动画角色的表情和动作的设计也十分流畅,将皮影、京剧的动作特征进行舞蹈性的改编,翻扑跌打均干净利落又飘逸俊朗。
影片在外貌形象、服装搭配、动作设计等方面在原著描写的基础上吸取了戏曲艺术元素,并与装饰美术风格相结合,塑造了一个民族风格浓厚的少年孙悟空形象。
《金猴降妖》:延续经典的“青年”形象1976到1985年正值我国改革开放初期阶段,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我国动画行业也重振旗鼓,此时国外的优秀动画还没有大范围涌入中国,这给我国动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金猴降妖》就诞生在此期间。
电影讲述了白骨精幻化成祖孙三代迷惑唐僧,孙悟空为保护师父大打出手却惨遭误会和驱逐,最后孙悟空从白骨精手下解救师徒几人化解误会的故事。
《金猴降妖》中孙悟空的外在形象基本延续了《大闹天宫》开创的“美猴王”形象,头部整体设计仍然是白面底与红色桃心脸结合的京剧脸谱样式,耳朵的绘制相比《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要更小,金箍造型凌厉方直,毛发多了一些褶皱和尖刺,使头部整体更加硬朗方正,烘托了瘦削的成熟感也突显了英雄气质。
服饰设计上变动不大,随着身份和使命的变化脚上的官靴改为僧鞋,将虎皮裙改为分割开合式,突出一种更适合打斗的利落感;配色上将围巾改为橘色,毛发变为黑色,整体降低了颜色饱和度,增加了色彩的低调稳重感,凸显人物性格的内敛成熟。
在身体比例上将肩部加宽,增大头身比,修长肢体和饱满肌肉的渲染使其形象更加舒展有张力。《金猴降妖》在延续经典的基础之上对孙悟空形象做出的修改,塑造了一个强硬精壮的青年人躯体,使孙悟空的形象跨越时空,完成了荧幕上的成长延续。
《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颠覆传统的“中年”形象近年来,动画制作进入数字时代,三维技术和宏大特效给了观众全新的观影体验,新奇夸张的视觉效果满足了新时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2015年夏天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则抓住了中国动画发展的机遇进行新时代的动画民族化探索,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使用了背离传统的叙事风格和造型设计,既保证了原著中的艺术价值又体现出了鲜明的时代特色。
影片讲述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且神力全无的孙悟空在孩童江流儿无意的帮助下解开封印,并在与江流儿的冒险旅途中激发了战斗力量最终完成自我救赎的故事。
与前几部忠于原著、略微改动的动画电影不同,《大圣归来》通过前所未有的离奇情节和全新的人物设定颠覆了观众对传统《西游记》经典故事的认知。
《大圣归来》在孙悟空形象塑造上一改之前“神采奕奕,勇猛矫健”的“美猴王”风格,反而塑造了一个沧桑的中年侠客形象。
首先面部造型上摆脱了自《大闹天宫》以来白底红脸的桎梏,而是将大红色涂于眼周、鼻头及人中,非常写实的用京剧中十字门脸式脸谱代替《大闹天宫》写意式的桃心脸谱,但仍然可以表达脸谱中“忠勇正直”的含义。
头部设计中颅顶宽阔,脸部瘦长,鼻子占了面部二分之一,短额头几乎与眼睛相连,棱角分明的轮廓和拉长的面部比例,使孙悟空形象有了中年男人的侠气与沧桑,一簇簇尖锐的毛发遍布了面部周围,强化了坚硬、桀骜的角色性格。
身体类似美国动漫的风格,欣长又充满力量,比例上长下短,肩宽腰细,手和脚都较大,保留了孙悟空的“猴性”与“野性”。
其次是服装设计上出现了三套造型,其中,贯穿全片的“破旧”造型展示了尚未“觉醒”孙悟空的消沉之感,他身穿粗麻布料的白边鹅黄色上衣,领口交叉向右折叠,符合传统汉服样式,下身为蓝色束脚长裤配同色腰带,类似汉服中“绦带”的样式,也与京剧中短打武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两套造型相似,出现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均身穿唐朝样式的铠甲,双肩与胸前的护甲呈三片式相连并有传统饕餮纹作为装饰,头顶金冠、插锦鸡翎,取自京剧中武生的佩戴传统。
超过寻常尺寸的红色披风在空中缠绕,与阴暗的背景产生强烈的对比,既有“吴带当风”的传统美学意味,又体现孙悟空英雄精神下的孤寂。
尤其是涅槃时火焰烈烈燃烧的视觉效果显得造型更加真实丰满,也完成了从蓬头垢面的“大叔”形象到精神焕发的大圣形象的回归。
最后,影片造型在用色上非常巧妙,未破除封印时孙悟空的衣服饱和度较低,低调的中黄与宝蓝色体现了他慵懒厌世的状态,破除封印后则大胆运用了浓郁艳丽的色彩,黑金色战甲、血红色披风和火光烈烈的金箍棒与暗黑的环境颜色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冲击,同时也暗示着“英雄归来”的胜利姿态。
《大圣归来》将传统故事与经典形象进行现代化的创新再现,塑造了颠覆的“中年侠客”形象,既在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又能满足数字动画时代观众的多元文化需求,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大众心理,也为国产动画带来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