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敦煌石窟艺术始建于什么时期「敦煌莫高窟在不同朝代的艺术体现」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朝(618年—907年)
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并于657年建东都洛阳。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
【贞观之治】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
【永徽之治】是指“贞观之治”之后,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的一段治世,因唐高宗在位第一个年号为永徽而得名,时间起于贞观二十三年(649),讫于永徽六年(655)。
【神龙革命】是神龙元年(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复辟唐朝的事件。
【开元盛世】武则天以后,唐朝政局动荡,直到唐玄宗即位,才稳定了局面,使政局为之一新.唐玄宗统治前期,农耕技术有很大发展,手工业发达,丝织技术高超,饮茶之风也在全国范围盛行。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
唐朝时万国来朝,疆域空前辽阔,极盛时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攻灭东突厥、薛延陀后,唐太宗被四夷各族尊为天可汗。又借羁縻制度征调突厥、回鹘、铁勒、契丹、靺鞨、室韦等民族攻伐敌国,并让日本、南诏、新罗、渤海国等藩属国学习自身的文化与制度。
【安南】越南古名,安南这个名称来自唐代的安南都护府。安南自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成为中国领土,至五代十国时吴权割据安南,再到明朝宣德年间安南彻底独立。此后越南长期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存在。
【咸海】位于中亚的咸水湖,原为世界第4大湖,湖水主要依赖阿姆河和锡尔河补充,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共有,但如今阿姆河基本不流进咸海了。
【贝加尔湖】位于东西伯利亚南部,在布里亚特共和国和伊尔库茨克州境内,湖总容积23.6万亿立方米(2015年),最深处达1637米(2015年),是世界第一深湖、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贝加尔湖中国古称北海,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
【东突厥】北齐后主天统三年(567),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东突厥(583年~630年)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强盛时势力范围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地区。
【薛延陀】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由薛、延陀两部合并而成。最初在漠北土拉河流域,从事游牧,役属于突厥。
【四夷】是古代对中原周边各族的统称,即东夷、南蛮、北狄和西戎的合称,亦泛指外族、外国。
【羁縻制度】历代封建王朝在多民族国家里对社会发展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一种民族政策。羁縻(jī mí)州是指古代朝廷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置之州。以夷制夷,因其俗以为治﹐有别于一般州县。
唐朝接纳各国交流学习,经济、社会、文化、艺术呈现出多元化、开放性等特点,诗、书、画、乐等方面涌现出大量名家,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魔白居易,书法家颜真卿,画圣吴道子,音乐家李龟年等。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声誉远播,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唐朝历史近三百年,莫高窟开窟造像数量极大,为莫高窟各时期之最。学术界把敦煌唐代的历史大体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时期指唐朝建立到长安四年(618-704)期间;盛唐指唐神龙元年至建中二年(705-781)期间;中唐指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敦煌期间(781-848),晚唐则是指张议潮率众起义,推翻吐蕃在敦煌的统治,敦煌重新归复唐朝,直到唐朝灭亡的时期(848-907)。
吐蕃占领敦煌,是敦煌石窟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如果把唐代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吐蕃占领敦煌就是一个分界线。唐前期包括初唐、盛唐,唐后期包括中唐、晚唐。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元气大伤,吐蕃趁机入侵中原,吐蕃经常长驱直入威胁长安,甚至在唐代宗时攻占了长安城。而两国的边境线,也一度设在了长安城外。长安西北40里,便是吐蕃军队的大营。终唐一代,两国屡屡发生战争,却又屡屡结好,吐蕃在西域、四川、青海与西南多次争夺。直到9世纪后,吐蕃内部衰落,两国之间的争斗进入尾声。唐朝节度使张议潮,收复河湟与陇右归附唐帝国,唐朝的脸上也最终挂上了一点面子。
【唐代宗李豫】(727年1月9日-779年6月10日),唐朝第八位皇帝(除武则天和唐殇帝外,762年5月18日-779年6月10日在位),唐肃宗李亨长子,母为章敬皇后吴氏。李豫为人仁孝温恭,最初以皇孙身份受封广平王。安史之乱时随父前往灵武,肃宗称帝后,被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作为名义上的唐军统帅,先后收复长安、洛阳,相继进封楚王、成王。乾元元年(758年),被册立为皇太子。宝应元年(762年),李豫被宦官李辅国等拥立为帝,并于同年平定安史之乱。广德元年(763年),吐蕃攻占长安,李豫出逃陕州,随后起用名将郭子仪击破吐蕃,又平定仆固怀恩之乱。在位时期,定计诛杀权宦李辅国、鱼朝恩及宰相元载,流放宦官程元振;改革漕运、盐价、粮价等,任用杨绾为相,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大历十四年(779年),李豫于大明宫紫宸内殿崩逝。谥号睿文孝武皇帝,庙号代宗,葬于元陵。
【张议潮】(799年-872年),沙州敦煌(今甘肃敦煌)人。唐朝将领,民族英雄。出身沙州豪族,自少有大志。大中二年(848年),他乘吐蕃内乱之机,率众驱逐沙州的吐蕃镇将,遣使向唐廷告捷,被唐宣宗任命为沙州防御使。此后逐步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州之地,派使者携十一州地图户籍入朝。宣宗于沙州置归义军,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咸通二年(861年),张议潮率蕃汉军收复凉州,至咸通七年(866年)再收复西州、轮台、清镇等城,使吐蕃势力被彻底逐出河西、陇右之地,此后“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归”。次年,张议潮入朝,拜右(一作左)神武统军,加司徒。自此留居长安。累封南阳郡开国公。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逝世,获赠太保。张议潮收复河西诸州,使河西走廊畅通无阻,对于加强西北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唐宣宗】唐宣宗李忱(810-859年),初名李怡,唐朝第十六位皇帝(除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外,846-859年在位),唐宪宗李纯第十三子,唐穆宗李恒异母弟。李忱于长庆元年(821年)获封光王。会昌六年(846年),唐武宗死,李忱为宦官马元贽等拥立,登基为帝。李忱勤于政事,孜孜求治。在位期间,整顿吏治,并限制宗室和宦官,将死于甘露之变中除郑注、李训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在对外方面,他击败吐蕃、收复河湟,又安定塞北、平定安南。尤以收复河湟之举,为安史之乱后唐对吐蕃的重大军事胜利之一。李忱为人明察沉断,从谏如流,恭谨节俭,且惠爱民物。他在位时,国家相对安定繁荣,历史上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大中之治”。所以直至唐朝灭亡,百姓仍思咏不已,称李忱为“小太宗”。但亦有史家认为他“知为君之小节,而不知其大节”、“精于听断,而以察为明,无复仁恩之意”,最终招致“内臣争立嗣君,几至于乱”的后果。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因服长生药中毒,于大明宫驾崩,享年五十岁,在位十三年。谥号圣武献文孝皇帝,庙号宣宗,葬于贞陵。后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李忱工诗,《全唐诗》录有其诗六首。
【归义军】是唐宣宗大中五年(公元851)至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的沙州地方政权武装。由唐朝名将张议潮建立,并推翻了当时吐蕃贵族对沙州长达六十年的统治,在张议潮手中归义军势力基本达到了极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张议潮入朝长安,因内乱外掣,几经周折,在张淮深统治后期的归义军实力大幅下降。后张承奉打倒李氏,张氏遗孤重新掌权,挥军西进收复西域三城并在鄯善恢复石城镇的建制。然因张承奉东线战场失败,曹议金取代张氏。曹氏归义军向四方朝贡,最终被沙州回鹘所取代。
唐代前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繁荣,唐王朝控制了包括现在新疆全境及中亚部分地区,敦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都市。在当时的首都长安及洛阳等大都市形成的最新文化信息,很快就会传入敦煌。而从西域传来的宗教文化也首先传入敦煌,再传入中原。唐王朝是极其崇信佛教的时代,尤其是武则天时代,不仅由朝廷组织抄写佛经,颁布天下,而且下令全国各地造弥勒大像。在这样的政治、宗教环境下,敦煌以其地理优势造就了无比辉煌的佛教石窟艺术。唐朝前期是敦煌艺术发展的极盛时期,敦煌石窟(包括莫高窟、榆林窟及西千佛洞)新建洞窟达150多个。其中还出现了几座规模宏伟的大佛窟和涅槃窟。
中心柱窟的形式是北朝流行的窟形,到了唐代已经数量不多,榆林窟第17窟为中心柱窟,龛内可见初唐风格的壁画,主室平面为方形,洞窟的中心建中心方柱,方柱有高约1米左右的台座,柱的四面开龛造像,正面与两侧面龛内为坐佛,后面则为立佛。窟顶没有莫高窟中心柱窟那种人字披和平顶,而是从中心柱四边向四壁微微倾斜的斜坡。
榆林窟第17窟内景 初唐
大像窟是唐前期十分引人注目的洞窟。莫高窟第96窟、130窟和榆林窟第6窟均造大佛像,而洞窟形制也因大佛的营建而形成自身的特点。建于武周延载二年(695年)的第96窟内有高35.5米的大佛像(俗称北大像),估计当时已突破了崖壁的顶部,只能在大佛外造窟檐来保护佛像。窟檐经过历代重修,唐代建为四层重檐,五代重修为五层,清朝末年(1898年)重修,改为七层。民国时期,1928-1935年间再次重修,改为九层。现存的窟檐就是民国时期的面貌,俗称九层楼(图)。
莫高窟第96窟外景(九层楼)初唐
世界最大的室内盘腿而坐的泥胎弥勒菩萨的造像。
莫高窟第96窟内景(九层楼)
第130窟建于开元天宝年间,内有高26米的大佛(俗称南大像),窟顶为覆斗顶(图)。除了东壁下部开门外,在靠近大佛头部和腹部的位置各开一个明窗。透入的光线正好使观众可以看清大佛的头部和身体。在第130窟前发现规模较大的殿堂遗址,表明当初营建大佛之后,在窟前同时修建了佛寺殿堂,与洞窟相连。为前殿后窟的结构。
莫高窟第130窟 盛唐
榆林窟第6窟位于东崖中部,约建于唐前期(7-8世纪),为穹窿顶大像窟,是榆林窟最大的洞窟。洞窟前有窟檐建筑,有甬道与主室相通,窟檐与外面的院落相连,形成寺院结构。现存的院落是嘉庆年间彩绘佛像时所建。但在古代石窟前有建筑殿堂的情况也很普遍,如在莫高窟第130窟大佛窟前就有规模较大的殿堂遗址。表明在第6窟在唐代建成时,窟前也应有建筑殿堂。在主室前壁上部又有一全券顶明窗,外接平顶前室,前室前有券顶甬道通向外面。
主室正壁塑24.7米高的倚座弥勒大佛,是榆林窟第一大佛,高度仅次于莫高窟第96窟大佛(高35.5米)和莫高窟第130窟大佛(高27米),是敦煌石窟第三大佛。第6窟弥勒佛面相丰满,颔下有三级纹,身躯雄健,比例适当,衣纹流畅,气势恢宏,表现出唐代前期造像的风格。此像绛红色袈裟和石绿色的袍服,以及面部贴金均为清嘉庆年间装銮。巨大的背光图案和华美的窟顶莲花藻井,加之四壁布满充满生机的石绿色千佛,通过从上下明窗直射进来的光线,可看到整个窟内流光溢彩,金碧辉煌。上层明窗直射进来的光线打在佛的胸部,增强了佛的神秘感。
榆林窟第6窟
唐前期彩塑一个总的趋向,就是伴随着写实化技法的高度成熟,艺术家能够自如地表现不同人物的精神风貌,达到传神的效果。第328窟、205窟的佛像、菩萨、弟子像均能体现出不同的个性特征。第328窟是彩塑保存相对完好的一个窟,正面敞口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四身供养菩萨(其中龛南侧一身供养菩萨被美国人华尔纳盗走,现藏于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在佛两侧的胁侍菩萨以坐姿来表现,而且除了主要胁侍菩萨之外,又表现胡跪的供养菩萨,这都是新出现的形式。在这组塑像中,佛弟子老迦叶身体直立,双手合什,目光下视,面部表情反映出一个智者在思索的神情,外表的静与内心的动统一在了这个雕塑形象之上。而与之相对的阿难双手抱在腹前,身体略为倾斜,脸上充满了朝气。菩萨像为坐姿,一条腿曲盘于座上,另一条腿自然垂下。菩萨上半身则挺直,表现出庄严、矜持的神情(图)。龛外沿的供养菩萨形体较小,作胡跪姿势,体态与神情同样表现得细腻而含蓄。
菩萨与弟子莫高窟第328窟西龛北侧 初唐
【华尔纳】臭名昭著的敦煌文物盗窃犯,也是所谓近代美国著名的探险家、考古学者。1881年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一个律师家庭,1899年入哈佛大学学习,1903年毕业,1905年重返母校哈佛大学进修考古学一年。1906年后留学日本,专攻佛教美术。1910年在朝鲜和日本调查佛教美术,1913年在哈佛大学第一次开设了东方艺术课程,1916年来华为新成立的克里夫兰美术馆收集中国文物。1923年回到哈佛,曾任福格艺术博物馆东方部主任,随即组织考古队远赴中国敦煌,剥离莫高窟唐代壁画精品10余幅,并盗走第328窟彩塑供养菩萨像等。
华尔纳盗取的328窟供养菩萨像 现藏于哈佛大学美术博物馆
第205窟佛坛南侧的菩萨坐像双臂已残,上身半裸,肌肤的色彩变成了黑褐色,但全身比例匀称,不论是前胸还是后背的肌肤都十分自然写实,而且富有神气,表明艺术家在人体塑造艺术上的极高造诣。
莫高窟第205窟 菩萨 初唐
第45窟的彩塑,表现出盛唐期雕塑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即对一组七身的群塑整体的表现,充分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与性格。此时的艺术家对于人体比例及人物性格的表现已十分圆熟,而更注重精神气质的表现。如迦叶和阿难,不仅仅是一老一少的僧人,而是通过对其眼神、手姿等方面的刻画,传达出得道高僧的睿智。菩萨表现为立姿,身体比例上略长,更能显示出女性婀娜、柔美之态。天王刚强、勇武的神态,正好与菩萨的慈祥、温婉形成对比。
莫高窟第45窟龛内群塑 盛唐
莫高窟第45窟 菩萨 盛唐
第194窟是一个小型洞窟,正面开一个帐形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龛外两侧各塑力士一身。这一铺9身彩塑是盛唐彩塑的杰出代表。中央的佛双腿下垂,作善跏坐姿,一手上举作说法势,一手放在膝盖上,表情平静,神态慈祥。北侧的菩萨斜挎披帛,罗裙垂地,赤足站在莲台上,身体向后微微倾斜,显出妩媚的姿态;南侧的菩萨头梳双环髻,长眉入鬓,面颊丰腴,双目低垂,嘴角深陷,露出隐隐的笑意;她的左手上举(手指已毁),右手下垂;身穿华丽的圆领无袖上衣,披帛围绕,搭于左肘;体态丰腴,肌肤莹洁。身体自然舒展,衣纹飘柔,衣饰富有质感,反映了古代匠师高超的造像技巧。菩萨旁边的天王,发髻高耸,身披铠甲,神情敦厚,面带爽朗的笑容,分明是一个性格豁达、心胸宽广的将军。不论是佛、弟子还是菩萨、天王,都显得真实可感,他们不再是远离人世的神。从菩萨身上我们可感知那个时代的妇女温婉、娴静的个性;而天王、力士,也都是唐朝现实生活中将军、士兵的写照。
莫高窟第194窟菩萨与天王 盛唐
文殊菩萨与普贤菩萨较为特别,通常会画出一批侍从菩萨与天人,在第172窟则绘于东壁门两侧,由于侍从人员较多,而且还往往绘出山水背景,分别被称为文殊变和普贤变。但与其他的经变不同,并没有更多的经变情节,仅仅表现文殊和普贤菩萨行进的形象,所以也称为“文殊赴会图”“普贤赴会图”。
【文殊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以论述“般若性空”和“般若方便”的理论著称。作为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专司智慧,与司“理”的右胁侍普贤菩萨并称。
【普贤菩萨】是中国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象征着理德、行德,与象征着智德、正德的文殊菩萨相对应,同为释迦牟尼佛的左、右胁侍。此外,毗卢遮那如来、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被尊称为“华严三圣”。
【胁侍菩萨】是修行层次最高的菩萨,其修行觉悟仅次于佛陀或等同于佛陀。在没有成佛前,常在佛陀的身边,协助佛陀弘扬佛法,教化众生。按照佛教的理论,大千世界十方三世之中有无数佛,一方佛土,有一佛教化众生。而每一佛都有两位或几位胁侍菩萨。
除了传统的佛传故事外,这一时期出现了佛教史迹画。故事取材于佛教感应传说,包括古代称为“感通故事”“感应故事”“圣迹故事”的内容等,主要是宣传佛教有道高僧通灵的故事。虽然大多是一些传说,又往往与佛教发展的历史相关,因而称为佛教史迹画。第323窟比较集中地于南北两壁绘制了多幅佛教史迹画。如北壁西侧绘张骞出使西域图(图)。西汉时期张骞受汉武帝派遣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这在历史上非常著名。但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这一故事被演绎成汉武帝打匈奴时缴获了金人(佛像),却不知其名号,因而遣张骞出使西域,到大夏国问佛的名号,得知为佛像,便供奉于甘泉宫。这是佛教版本的张骞出使西域故事,虽然有违历史真实,但却是佛教壁画中难得见到的反映汉代历史故事的画面。
【张骞】(约前164年-前114年),中国汉代杰出的外交家、旅行家、探险家,丝绸之路的开拓者。西汉建元二年(前139年),奉汉武帝之命,由大汉帝都长安出发,甘父做向导,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西域的南北道路,即赫赫有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军功封其为博望侯。张骞先后两次出使西域,打开了中国与中亚、西亚、南亚以至通往欧洲的陆路交通,从此中国人通过这条通道向西域和中亚等国出售丝绸、茶叶、漆器和其他产品,同时从欧洲、西亚和中亚引进宝石、玻璃器等产品。张骞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第一个睁开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 张骞出使西域图 初唐
首次出行:
时间: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
目的: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
作用: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ì
二次出征:
时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目的:与西域各族加强友好往来
作用:出使西域后汉夷文化交往频繁,中原文明通过“丝绸之路”迅速向四周传播。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
唐代前期,在西方净土变中无量寿经变、阿弥陀经变和观无量寿经变都已出现,其中观无量寿经变是最为流行的,它与无量寿经变和阿弥陀经变的区别在于:除了在中央部分画出与前二者类似的净土世界以外,往往在画面的两侧以条幅的形式画出《观无量寿经》的“序品”和“十六观想”的内容。
序品即 “未生怨故事”,大意是讲:王舍城的国王频婆娑罗(又称瓶沙王)有一太子名阿阇世,自幼受到国王和王后的宠爱,太子长大成人后,一天忽然心生恶念,篡夺王位,将父亲幽闭在七重深牢,断绝食物,欲将其饿死。王后韦提希夫人十分想念国王,就把蜜面涂在身上,以葡萄汁灌于璎珞之内,来到狱中,从身上取下蜜面和葡萄汁给国王充饥。经过二十余日,国王并未饿死。阿阇世生疑,拷问狱卒,得知是王后所为,当即大怒,就用铁钉钉死父王,并持剑欲杀母后,因两位大臣苦苦相谏才作罢,将王后囚禁深宫。韦提希夫人被幽禁在深宫,每日向佛遥礼,她深为不解的是为何如此疼爱的儿子会产生杀心,将亲生父亲杀害?佛与弟子来到王宫为她讲述因缘:原来当初瓶沙王年老无子,盼子心切,请相师占相,相师告知当有一子,但此人在山中修行,功德圆满后才来投生。国王心急,派人到山中断了修行者的水源,使之饥渴而死。但王后却未生子。国王又问相师,相师说:如今他变为兔,在山中生活,只等兔子寿终,就来投胎。国王便派人到山中打猎,凡猎兔子,都以铁钉钉死。王后终于有孕,生下了太子阿阇世。王后听了如此因缘,无限悔恨,专事念佛,别无它念。
佛便教她十六种摆脱尘世烦恼而达到佛教极乐境界的方法,即“十六观”,包括:日想观、水想观、真身观、观音菩萨观、宝楼观、华座观、普想观、杂想观、上辈生想观、中辈生想观、下辈生想观的修行方法。对这“十六观”的解释也是《观无量寿经》的主要思想,其中发展了三辈往生的思想,而形成了“九品往生”的思想。即进入西方净土世界有九种不同的级别,分别为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观无量寿经讲解了比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更为细致而具体的修行途径,唐代以后更为流行。莫高窟第66窟、第172窟、第171窟、第217窟等窟中均绘出观无量寿经变,其中第172窟南北壁所绘经变最有代表性。
第172窟北壁 观无量寿经变 盛唐
供养人像在唐以前都画得比较小,初唐的供养人多画于四壁的下部,人像比前朝略大,而由于后代改修较多,现存初唐的供养人保存下来的较少。从第329窟、334窟、431窟等窟的供养人像,可见当时的肖像画艺术特征。
莫高窟第329窟 供养人像
盛唐开始出现较大的供养人像,第130窟就是代表。因为此窟是大佛窟,甬道也很大,在甬道南北两壁分别画出晋昌郡都督乐庭瓌一家的供养像,两壁的主要人物形象都超过2米,北壁的乐庭瓌着幞头,穿蓝色圆领长袍,手持长柄香炉向佛而立,后面有曲柄伞盖。身后是乐庭瓌的三个儿子,前二人着褐色圆领袍,手执笏板而立,后一人看来年纪尚幼,着白色圆领袍,双手合十。南壁的都督夫人供养像,夫人梳高髻,头上插花,穿着华丽的上衣和长裙,肩上还有薄纱的帔帛。身后两个女儿跟随。三人都面形丰腴,腹部向前挺,正体现着“唐人以丰肥为美”的特点。后面侍女们奉花或香炉等供品侍立。
130窟甬道北壁-晋昌郡太守乐庭瓌等供养像-盛唐-段文杰临摹复原
130窟甬道南壁-都督夫人供养像-盛唐-段文杰临摹复原
阎氏父子(阎毗、阎立德、阎立本)在隋唐之际对中国艺术史产生过重大影响,因为他们都不是单纯的画家,还在建筑设计、器物的设计与制作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并在政府中担任重要职务。隋文帝时,阎毗以“技艺侍东宫”,深得皇帝的喜爱,后来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是朝廷中负责宫殿建筑、仪仗、服装等方面制作的官员。阎毗善于制造,对于隋朝的辇辂车服制度有很大贡献。
阎毗之子立德(? -656),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才干,他熟悉典章制度,能按规矩为皇帝制作衣服及相关的腰舆伞扇等物,为时人所称道。
立德之弟立本(? -673),于显庆年间继立德之后任将作大匠和工部尚书,但在此前他已经体现出卓越的绘画才干。太宗曾让他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及《凌烟阁功臣图》。阎立德、立本共同制作了如《职贡》、《卤簿》等图,阎立本还奉诏“写太宗御容”。由于阎立德、立本兄弟在宫廷中的地位,他们可以接触帝王和大臣,可以画出符合相关制度的人物形象。而在接触国外使节方面他们也有优势,可以画出职贡图这样的作品,他们的作品具有典范的作用。他们绘出帝王图、职贡图后,粉本就会流传于各地,以至远在敦煌的佛教石窟中也可以看到当时流行的帝王图和外国人物图。
初唐莫高窟第220窟(642年)、332窟(698年)、335窟(699年)等窟的维摩诘经变中,都画出了帝王图与外国人物图(图4-16)。如果与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历代帝王图》比较,人物神态及绘画风格都存在相近的特征。帝王均着衮冕,左右有众多的大臣簇拥。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帝王服装上的所谓“十二章”纹样。按《周礼》注,十二章包括: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莫高窟第220窟帝王的衮服上可以看到在两肩的位置上各画一个圆圈,一侧圆内有鸟形,另一侧圆内则是画兔子。可知圆内有鸟为金乌,表示太阳,圆内有玉兔表示月亮,服装上还可看到有山岳和龙纹,在前襟部分,有很多花纹,为藻纹,另外白色的小点形成小花形的,是为粉米。在袖口位置有类似亚字形,是为黻。这样我们至少可以判断有十二章中的七种纹样,即日、月、山、龙、藻、粉米、黻。除了第220窟外,初唐洞窟中出现帝王图的有第332、334、335窟,其中第335窟北壁帝王服饰上表现十二章中的八种,第332窟有五种。在波士顿美术博物馆藏的《历代帝王图》中,冕服上画十二章纹样较多的是晋武帝,包括了日、月、星辰、山、藻、黼、黻七种,另外如吴主孙权、蜀主刘备、后周武帝的冕服上各有五种纹样,汉光武帝和隋文帝的冕服上各有二种纹样。
帝王图莫高窟第220窟东壁北侧 初唐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波士顿博物馆藏
按莫高窟第220窟绘制的时间,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已在朝廷任职,阎立本还未担任右相,但其绘画已深得太宗欣赏,当时,二阎都有可能画帝王和外国人物图。以他们当时的影响力,这些图画的粉本很快就会流行于民间,从而影响及于敦煌。与《帝王图》相关的还有《职贡图》。《太平广记》载:“立德创《职贡图》,异方人物,诡怪之状。立本画国王,粉本在人间。”反映了阎氏兄弟绘画在民间的影响力。传为阎立本的《职贡图》现藏于台北故宫。
职供图局部 唐 阎立本 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收藏一幅《步辇图》,图绘吐蕃使者禄东赞朝见唐太宗时的场景。图上一大群宫女簇拥着唐太宗,唐太宗坐于辇上,表情严肃;对面三位向着唐太宗双手合一,从着装上看中间应为使者禄东赞,其诚挚谦恭、持重有礼。技法上,设色典雅绚丽,线条流畅圆劲,构图错落有致,为唐代绘画代表作。这两幅画是否为阎立本的真迹,尚有较多疑问。但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画过《职贡图》这样以表现外国人为主的绘画,则是毫无疑问的。在敦煌初唐壁画中,在出现帝王图的同时,也同时出现了外国人物的形象,这不是偶然的,伴随着新形式维摩诘经变从中原传到敦煌的,应该是当时在长安一带深受推崇的阎氏兄弟的画风,其标志便是帝王图和外国人物的形象。
步辇图 唐 阎立本 藏:故宫博物院
从中国人物画的发展来看,唐代是一个重视造型的时代。对人体结构以及动态的表现,是唐代以后人物画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李嗣真称赞阎立本“象人之妙,号为中兴”。强调的还是“象人”,也就是绘画的写实性。敦煌初唐壁画中人物画的成就反映了这个时代在中原画家影响下的绘画精神,包括对人体结构的总体把握和表现的多样性,对人物精神面貌表现的重视,通过对面部神态的细微表现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以及对色彩的成熟运用等等。而敦煌石窟在贞观年间出现了阎氏风格的帝王图与外国人物画,表明了敦煌在初唐时期与中原绘画的密切关系。
•转整编辑自赵声良著《敦煌石窟艺术简史》
来源:塑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号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