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展览:詹庚西及其花鸟画艺术
大家好,垃圾分类体现了什么哲学观点「非主流艺术史」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的飞轮滚滚向前,近几个世纪,人类社会发展一改原先的缓慢笨重,驶上了一日千里的快车道。且看那一条条宽敞的柏油大道,上面驰骋着一辆辆时髦的各式车辆;车上的俊男靓女们打开4g甚至5g网络的手机,或者搜索下一个想要的目的地,或者联上网络,和朋友们互动玩耍,刷出最新动态;路边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直入云霄;蓝天上,最新型的大型飞机正展翅轰鸣,君居美国,妾驻九州,相隔千里,朝发夕至,从此再无相思之苦,相盼之累;天上地下海中无处不在的网络更是将整个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如今的人们,正享受着前所未有的便捷生活和物质供给,如果要问,这一切拜谁所赐?恐怕所有人的回答将出奇的一致:科学技术。
的确,是科技给我们带来了这一切的变化,是科技的力量改变了人类的原有面貌,是科技发展推动人类不断前进,没有什么(其他学科)可以和科技带给人类的进步相提并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是一切力量的根源,她至高无上,她高踞宝座,在科技的王座前,请匍匐跪拜,在科技的王座前,请所有“无用者”退散!
既然科技可以引领一切,既然只有科技可以带来进步,其他的学科特别是人文学科,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还需要人文呢?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哲学、艺术和历史?哲学不过是社会边缘者的自怨自艾,用看似深奥的语言说些毫无意义的“术语”;艺术是少数人自娱自乐的鸡肋,缺乏数理的精确和标准,徒增无益的比较和辩论;历史不过是对过去已发生的事迹的简单重复,缺乏现代意义和进步潜力。这些属于旧时代的遗产,难道注定要被扫入历史的垃圾堆?
假如,她们果真从世界消失,又会发生什么呢?
假如没有哲学在很多现代人的眼中,哲学确属最“无用”的学问了。随着科学分工越来越细,行业壁垒越来越高,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意义几乎降至了最低点。哲学本身也经历了多次“裂变”和演化,自苏格拉底柏拉图开始的包罗万象,解释一切的哲学逐渐萎缩为维特根斯坦的文字游戏或海德格尔的逻辑游戏。哲学就像一个步履蹒跚、形容枯槁的老人,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身居多年失修的破旧危房之中,脑子缺仍沉浸在自己年轻时的辉煌之中。诚然,科学已经长大,强大到可以脱离哲学的教导和指引,甚至如同克若诺斯反噬乌拉诺斯一般,将哲学一口吞下,取代后者的位置,但这也绝不意味着哲学在今天就再也毫无价值。
对普通人而言,高精尖的科学分支领域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很多人只能仰望之、崇尚之、叩拜之、甚至迷信之。久而久之,言必称科学、迷信科学就成了一种主流思维,而这恰恰是和科学精神相违背的:科学要求独立的思考和不盲从任何权威,要从这个桎梏中拜托出来,还是要靠哲学的力量。现代人可以不了解深邃的专门领域,但绝不可以没有科学精神。科学精神的哲学源头有二:第一是(源自古希腊的)纯粹的求知精神,即不把科学当做生产力,也不把其看做金钱,而是将其本身作为人生最大的追求和目标(诚如柏拉图所言,探索未知和治学本身就是高于一切的精神享受,远高于肤浅的物质享受)。将科学技术视作奶牛是拜物主义庸俗化和缺乏深刻思考的必然结果。第二是实证主义,科学本身不判断对错,她只看实验结果是否和理论相符,科学也不对任何超自然的事务下论断,她只给出得出结果所需的方法论。因此,任何“迷信”科学的行为都是彻头彻尾的反科学,是一种和被科学主义者鄙视的民间迷信一般无二的“盲从”。第三,哲学分支伦理学对科学技术的规范也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意义,科学的发展若无人类良知的指引,其结果只能是毁灭一途(如去年某无良科学家所做的低端dna活体实验)。
当然,哲学还能为个人塑造三观,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哲学”,而这些“哲学”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指引着他/她的行为。
无论这里所谓的“哲学”是广义还是狭义的,哲学在如今,还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哲学”,我们能紧靠科学就活下去吗?也许可以生存(survive),但绝不是活着(living)。
假如没有艺术艺术?这有何用?能当饭吃吗?能当衣服穿吗?
说到艺术,很多人想到的可能是维也纳金色大厅中传来的呆板晦涩的古典乐曲,或是凡尔赛宫墙壁上那些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珍贵油画,或是顶尖拍卖行中动辄几个亿落锤的所谓珍品,或是语文课上死记硬背的那些难啃的诗词;艺术似乎离我们很远,留下的印象也未必全是正面:被老师罚反复抄写文章的印象还历历在目,只想快点抄完交差了事,谁又会去细细体会其中的美感?应试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引导学生区分“有用”和“无用”之学,并在其中做出功利的判断,对那些有利于找工作的,有利于致富的要多学多看,对那些培养审美情趣,但缺乏“功效”的则要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如今的局面也是“水到渠成”了。
然而,那些古典高雅的“艺术”,那些晦涩难懂的“艺术”,真的离我们很远吗?就像《穿普拉达的女魔头》中,米兰达对安迪说的那样:“你以为你身上穿的这件衣服的宝蓝色是从哪来的?是一群群设计师反复试验的结果,最后流入市场,被你买下,你真的以为自己不喜欢时尚就真的可以和它绝缘?”这段话同样可用于艺术,我们现在用的高科技产品,若没有艺术的设计和加工,没有美感的加持和护航,会变得多么令人难以忍受啊!汽车、家电、手机、小饰品,有哪一样不是因为穿着“艺术化”的外衣而被我们所喜爱呢?想象一下,如果手机只有功能,却对外观和显示的设计毫不在意,这样的产品能赢得市场吗?
假如这个世界没有艺术,高科技的外壳下只剩下无趣、呆板甚至死气沉沉的灵魂(这也是为什么我极力反对三体的设定,三体人这样的世界,毫无艺术和审美,既不可能诞生科学,对一个高级生命而言,也没有延续下去的意义),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就算把全世界的金银财宝全给你,你会感受到快乐吗?
假如没有历史历史?复读机一样把过去的发生的事重复一遍,你告诉我意义何在?
我不想重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这样的实用主义宣言,仿佛历史最大的作用就是从以往的经历中吸取教训,保证以后的统治(或者行为)能够万无一失而已。同样,我要挖掘的是历史的“无用”内涵:和科学一样,历史能带来的最大的“快感”就是“求真”和“求知”,寻找历史真相的过程即为“求真”,探寻“无关”历史发展的行为即为“求知”。对19世纪的欧洲人而言,发掘古埃及有多少实际价值呢(少数人靠买卖发财,但真正研究者反而不惜财力,甚至投入巨额研究资金)?古埃及的政治体制、宫廷斗争又能对他们的现实政治生活有多少裨益呢?证明古埃及历史悠久又能对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有多少帮助呢?
都没有,有的是什么?无法抑制的好奇,对人类发展的好奇,对我们过去的好奇,即便这过去和现在几乎毫无瓜葛,即便这经验对现在几乎毫无用处,即便这意味着一些考古学家舍弃家财,在荒郊野外直待到天荒地老。
假如没有历史,我们就会像失去母亲的孤儿,茕茕孑立在这浩渺星空之下,不知何所来,亦不知何所去。
结语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她绝不满足于无聊肤浅的物质享受,科学本身也是人精神追求的产物:对大自然秩序美的无限迷恋发出了科学的第一缕曙光,同样,艺术也诞生于人类对美的追求,一个不会爱,不懂艺术,不懂美也不追求美的民族或国家,会热爱科学和她的美?并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比如三体文明)?如果有人认为这是可能的,我只能不无遗憾的告诉这位仁兄,这(即科学可以只从功利的实用需求中产生的社会)才是最大的“乌托邦”。
新世纪的我们,更需要多一点“纯粹”,纯粹的求知和求真,才是人可以享受到的最大快乐,别再只将科学视为挤奶的奶牛,或是所谓的“第一生产力”,也别再总是用“功利”的目光评判事物,人生苦短,抓紧时间去享受真正的美和真正的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