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博山琉璃烧制技艺「博山玻璃制品加工厂」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千年古法工艺,世代相传:百世匠人精神,薪火不息。博山琉璃悠久的历史赋予了它独特的古法制作工艺,在漫长的时光长河里,博山琉璃既保留着传统,又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越来越精致,也越来越有味道。揭开博山传统琉璃制作工艺的面纱,才懂得成就一件工艺品的伟大。(文王平 滕卫)
淄博自古就是传统玻璃料条的原始产地,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淄博传统玻璃料条的色彩种类达20余种,仅蓝色类别中就有亮蓝、月蓝、骨蓝、湖水蓝等,色彩繁多,艳丽纯正。
拔条制作时需按照配方将各种原材料和辅助材料装入拔条熔炉的坩埚(硝罐)当中熔炼12小时,即化为熟料。用一端裹有耐火土圆球的铁棍,将坩埚中的玻璃液蘸出,一人持铁钳将下垂的溶液牵于铁板上,一人让圆球上的玻璃液随移动均匀地泻于铁板上面,形成宽约一寸,厚约2、3公分的玻璃长条,待冷却后将其截为1.2米长的料条,每40斤束为一捆,即发往全国各地,作为制作玻璃工艺品的材料。料条经二次融化,可用来制作各类首饰、玉镯、烟嘴、玩具等器物。
玻璃搅料
搅料工艺用于器物类制作,或在表面局部出现,产生各类自然玉石的纹理,自然生动。也用来制作飞禽走兽,使其活灵活现,形象逼真,生动有趣。其制作方法为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色彩的玻璃热熔后,有序地搅和在一起,产生有规律、分层次的纹理,手法多样,变化多端,达到模仿自然界行云流水以及石纹、木纹或鱼鳞纹、羽毛纹、螺旋纹的肌理效果。传统工业术语叫做“勾骨朵”,可是这种工艺已濒于失传。
玻璃铺丝是将透明玻璃热熔后拔成粗细均匀的长条细丝,把细丝分两层紧密地排列起来,中间夹放纸质或绢质的书法绘画作品。是在没有大面积平板玻璃之前,用来装帧书画的一种方式。用铺丝形式制作的有匾额、屏风、挂屏等。最好的形式是制作铺丝灯,夹层中的绘画在灯光中产生带光栅性的艺术效果。明清两代宫廷中过节时悬挂的就是这种铺丝灯。
玻璃套料
琉璃雕琢工艺在清代叫作套料。因为北京人把琉璃工艺品叫作料器,用两种以上的琉璃色料相套制成的瓶、碗、壶等就叫套料。最初出现的“套料”是鼻烟壶。套料是在制作玻璃器皿时,在胚胎上分层裹上不同色彩的原料,经过琢磨加工,在冷加工过程中再将这些层面根据图案需要一层一层地雕刻出来,达到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套料多用于器物摆件的艺术制作,有的套料可达5、6层以上,经艺术雕琢后,层理变化多样,古朴大方。当今国际文物市场和收藏界都把清乾隆年间的套料精品视为价值连城的珍宝,而日本的文物界直接把古今所有的琉璃雕琢工艺品统称为“乾隆料器”。
玻璃内画是在透明中空的玻璃器物的内壁上进行书画艺术创作,用特制的弯头毛笔达到国画、书法、油画等技术要求。内画艺术多用于瓶类的鼻烟壶当中,属于绘画艺术的专业门类。淄博玻璃内画起始于清代,被誉为 “山东画派”,是我国内画艺术的杰出代表。
玻璃雕刻
玻璃雕刻即在玻璃毛坯上雕琢出各种图案、花纹,分为套料雕刻、阴刻花和立雕三种。套料雕刻在清代前期主要是加工鼻烟壶,后来扩展到较大型的用作摆设的装饰瓶等。最初,博山只生产套料坯子,然后由京城雕琢加工。光绪年间,开始出现本地的刻制品,民国初年逐渐兴盛。阴刻花俗名“拉白杠”,始于嘉庆年间,将阴文图画施于琉璃品的背面或表面,产品以文具居多,如仿条、笔筒、笔架、镇纸等,嘉庆后到清末颇为时兴。立雕兴于清末民初,是琉璃质的立体雕刻,主要造型是观音、弥勒、八仙、仕女及鸟兽等。
兴起于建国以后,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所谓灯工,就是利用琉璃的热塑、热熔性特点,对其边加热边塑型的技术,可以实现琉璃的变形和琉璃与其它材质的焊接。其通常的制作方法是以五彩六色的玻璃棒(琉璃料条)为主要材料,运用氧气与液化气喷出的火焰给玻璃棒加热 (喷火嘴温度约在400℃~800℃),使加热后的玻璃棒快速融化, 然后由操作工人借助于钳子、刀片等其它简单的工具进行各款产品塑形。生产品种主要包括各种首饰、花鸟鱼虫、圣诞礼品、风铃挂件、烛台、镜框等,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手上的传奇,那一条条普通的琉璃棒仿佛是神仙手中的魔棒,不仅“点石成金”,而且可以幻化出丰富多彩的生动世界。
博山琉璃晶莹剔透、美轮美奂的背后,是琉璃工匠伴着千度炉火的炙烤,进行琉璃造型、运筹方寸的工艺。一件精美琉璃工艺品的生产过程需经过数十道手工精心操作方能完成。在琉璃的制作过程中每道工序均有不定的变数,炉匠必须具备十分娴熟的操作技巧,一丝不苟,认真严谨地对待手中的艺术,才能完成制作。稍有不慎,则功亏一篑,前功尽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