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麗和和花耀高级珠宝系列:大地之耀
大家好,阅读文学作品的三个境界分别是「追求文学三种境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最近,有读者找我聊天,他说,很多经典名著,他看不懂,请我指点。
坦白地说,我看的文学作品并不算多,对于阅读过的不多的文学作品,多是过目即忘。所以,我也没有总结过阅读文学作品的技巧。
可是,经他这么一问,我倒是觉得阅读文学作品确实是有技巧的。这种技巧,如果再提升一下,便可曰境界。
第一种境界,即以作品娱乐自己。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大观园里的人物繁多,“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一幕幕的戏剧铺陈开来,故事情节荡气回肠,书中的人物命运跌宕起伏。你像看戏一样,看个热闹,闲暇之余,娱乐自己。《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金瓶梅》皆如此。不多想,只看热闹。
第二种境界,即试图理解作者。文学作品是作家表达其思想的工具。但是,一般情况下,作家并不会直截了当地把他的思想表达出来。否则,就失去了文学的趣味性。比如,加缪的小说《局外人》,他的戏剧《卡利古拉》,以及他的随笔《西西弗神话》,他到底想表达什么,并没有直接传达给读者,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他的真实意图。
名人写作,都不会把深奥的道理直接传达给我们,他会七弯八转,然后峰回路转,让我们去悟。说白了,这就是文学创作常用的隐喻。堪称世界上最大的著作《圣经》也是如此。现在有研究认为,《圣经》也是一部隐喻作品,其中很多的句子,按常理是无法理解的,用隐喻去解剖它,方能找出“真理”。就像这世界上的很多东西,还有我们的人生,都是七弯八转,然后峰回路转,才会规行矩步。当然,能够理解作家真实意图的,也确非易事,悟透了,你就是高人,也就是说,你破解了作家的隐喻,窥视到了作家的秘密。如果我们不能百分百地破解作家的原意,但还是越接近越好。
第三种境界,即读出属于自己的东西。比如卡夫卡的《城堡》,昆德拉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不同的读者有不同的解读,诚如莎士比亚所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为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人生阅历的读者,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赏析和看法都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这种现象实属正常。
二十世纪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曾说:“人生在世最难的一件事,也许就是单纯地观察并接受真相。我们总是会依着自己的希望、预期和恐惧来扭曲影像。”对一部作品的理解亦如此。此处的影像,即可理解为记忆或正发生着的真实写照,也可理解为你所捕获的客观事实,它是你谱写人生的记录。很多人都想通过简单的思考以获得希望和成就。看见希望了,就确信自己找到了真相;有一点成果,便忙于巩固雏形的理论。而这恰恰是我们最容易犯的一个致命的错误,并由此导致我们对自己反复的修正。修正的多了,对希望的预期也减少了,能看到的希望少了,反过来会增加我们的恐惧感,逐渐进入事与愿违的怪圈,甚至自己的影像也被自己扭曲了。
所以,虽然,对一部作品的理解,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但是,既要接近作者的真实意图,又能由此触发自己的灵感和想象,进而获得一个新的或者说更高的艺术体验,可能不仅取决于你的知识结构和人生阅历,还取决于你对艺术的体悟能力。如对中国禅,以及对老庄的理解,都需要这种能力。否则,禅宗的机锋对话,你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这大概就是我对阅读文学作品的理解。至于文学作品对于我们人生的观照,那却是另外的话题,今天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