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潮汕侨批文化论文「潮汕赋」

时间:2023-01-25 14:37:10 来源:白浪书艺

大家好,潮汕侨批文化论文「潮汕赋」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概述

1.1什么是侨批

在闽南和潮汕一带,信在方言中被称作“批”。昔时潮人迫于生计,漂洋过海谋生。为诉相思之苦和在经济上帮助亲人,需有书信往来、钱银汇兑,慢慢形成了一种银信合一的信汇形式—侨批。通过侨批寄回家书和银钱,了却父母、妻儿的挂念,这在侨乡非常普遍。侨批是研究潮汕近代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海外移民史、邮政史、金融史、交通史的重要史料。拙作只从艺术视角关照众多的侨批书写作品。1.2侨批产生的年代

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止于20世纪70年代。

1.3侨批数量

汕头市侨批文物馆集中收藏的侨批有12万余封。

2.侨批书法的总体艺术特征

侨批有自写也有请人代写的,代写者过去常被人称作“先生”。仿敦煌“经生”,我把他称作“批生”。透过大量实物可以看出,潮汕侨批主要是民间广大出海谋生者和“批生”书写、以行书和行楷为主、呈帖学艺术特征的书写作品。

2.1民间书法

过去,华侨最初书信是由自己撰写的。但由于“草根”出身,文化程度低,随着时间推移,慢慢地部分华侨就请人代写,于是“批生”出现了,而且越来越普遍。 清末至民国的侨批,绝大部分都是按古信札体例用毛笔书写,这些多为“批生”所为。“批生”一是亲朋;一是批局的写批人。这些人要么受过传统的私塾教育;要么受过民国的新式教育,有一定中华传统文化基础。他们都曾受业于师长,描红习帖,在书法上下过一定功夫,且知尺牍体例格式。他们受乡亲们信赖,深知相思之苦,亲人安康,欣慰之极;家乡受难,悲愤难抑,借线条抒情,酣畅淋漓。日积月累,“批生”的书艺也不断长进。从这些“写批人”身上,让我们看到了侨批书法的民间性。

2.2书体

根据张美生统计,侨批中行楷是使用最广泛的字体,行书次之,但在侨批中亦触手可及。

2.3帖学特征

2.3.1帖学特征的经典描述

在点画上,帖强调两端,回环往复,牵丝映带,中段则一掠而过;在结体上帖强调纵势,上下连绵;在风格上,帖强调韵味,精致娴雅。阮元说在《南北书派论》中说:“南派乃江左风流,疏放妍妙,长于启牍,……北派则中原古法,拘谨拙陋,长于碑榜。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刘熙载进一步诠释了阮元的意见,他在《艺概·书概》中强调:“篆尚婉而通”,南帖似之;“隶欲精而密”,北碑似之。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南书温雅,北书雄健。

2.3.2潮汕侨批的帖学特征

我第一次参观西堤公园,看到大量的侨批复制品,喜不自禁,接着又看了第二次,还不过瘾,于是又去了侨批文物馆,一而再,再而三,扑面而来的侨批书法,异彩纷呈,美不胜收。这些当年不经意之作,往往因情而发,随性书写,是主体灵性的充分体现。虽然它无法与名家比肩,但其中优秀者也未必逊色多少。名人信札发乎情而止于书,民间书法则发乎情而现于书,粗率快意。

图 一

潮汕侨批为信札墨迹,属尺牍小品,多为行书和行楷书,这是帖学最初也是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很多看似平常的侨批中蕴涵着书写者对中国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审美取向。帖学飘逸俊朗,有丝竹之美,在侨批中常常遇见。图一是外洋木辉寄潮汕慈亲大人的侨批,行书,技法娴熟,纵向取势,如行云流水,即使与名人尺牍放在一起,也不见得差多少;


图二

图二是外洋万道寄潮汕双亲大人,行楷书作品,温润规范,一气呵成,有一定功力,整幅作品亦称精美;


图三

图三是潮安江东母寄泰国张得惜,草书,汪洋恣肆,满纸云烟,特别是落款处,马放南山,急愤之情,跃然纸上。单从艺术角度讲,算得上一件佳品;


图四

图四是女佩卿寄双亲大人,行书,“中”字那一竖、 “均”那横折勾,任笔驰骋,“匪气”十重,毫无收敛之心,民间书风可见一斑。


图 五

图五是黄先生家批,少有的完全楷书作品,笔法严谨,有名家基因,言辞真切,令人感伤!

3.絮语

3.1“书法理论家”

侨批中有两封兄长写给 “英弟”的信,其中有《学书要诀》,分姿势、执笔、运腕、意态、临摹、鉴赏六节,书法妍丽流畅,深得帖学精髓。关于书学理论,他说:“要认真一帖,不可随便更换”、“以腕运笔,身力易于奔赴腕间,使字体丰匀沉劲,此作书所以悬腕,为第一要务也”、“摩书易得位置,而多失笔意,临书多得笔意,而多失位置”、“摩求形质,临求精神,初学宜双管齐下也”、“悬名书于壁,┄┄藉资陶冶,亦聊以增进书法之见识也”(书法临习和创作理论);“美书法犹如美衣冠一样”、 “楷书似文人,草书如武将” (书法美学理论)。这些论述,句句精辟,即便是在今天学界,也是 “到位”的书学妙论。此“兄”真可谓一“书法理论家”也。

3.2碑学曙光

清中叶以后,帖学式微,人们对靡弱和薄俗的帖学产生厌倦。随着大量出土的碑志、造像,供文人书家们研究、借鉴和学习的实物丰富起来,书坛尊碑扬帖之风兴起。至清末民初,碑学的发展达到顶峰,出现了吴昌硕、康有为、赵之谦、张裕钊等大批碑学家。这在当年侨批中亦有所体现,但由于民间书者条件落后,敏感性滞后,这种书风没有成为侨批主流。


图六

图六是旧历闰七月初九日、九月一号,外洋郑炳存、郑慧英寄潮汕细姨母大人的侨批。这件侨批中的书法呈现了碑之意蕴,是反映当时碑学风格的作品。其线条强劲、圭角分明,力拔山兮,毫无帖之牵丝映带、婉转流畅和圆润之感。

参考文献

1.张美生 《潮汕侨批书法荟萃》

2.刘伯孶 《侨批故事∣侨批中的书法艺术》(原载《福建侨报》)

3.陈嘉顺 《艺术史视野下的潮汕侨批书法》

4.陈志民 《寄情于书的侨批书法艺术》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