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河湖文化书画摄影优秀作品展开展
大家好,故宫屋脊上的龙「故宫龙」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北京故宫是明清帝王执政与生活的场所,含有数量庞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它们不仅呈现出精美的建筑艺术,而且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养性殿房梁上的钱龙即为其中典型的代表。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的养性殿,位于故宫东北部,是乾隆退位后的寝宫。养性殿的房梁上有一条钱龙,位于明间脊垫板的侧面,由铜钱串成龙的造型。该钱龙长约2米,张牙舞爪,做腾云驾雾状,形象威武,极具震慑感。钱龙上方的脊檩侧面,则挂有大长条红缎绸,显示浓厚的喜庆之意。养性殿房梁的钱龙是我国迎祥纳福文化的体现。
钱龙属于我国古代厌胜文化。厌胜属于古代迷信行为,即古人通过某种物件来“压制”使用者认为的敌害鬼魅,并达到消灾纳福的目的。厌胜物又名镇物,较早地出现在东汉史学家班固所编《汉书》内,其卷九十九载有王莽制作的一个形似北斗形状的器物,称之为威斗,用作打仗退兵时的厌胜物。我国古代工匠在建筑施工快要完成时,往往会在房梁(屋顶)安放包括不同类型的厌胜物,铜钱即为其中之一。如清代官书《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六载有明代北苑广寒殿“梁上有金钱百二十文,盖镇物也”。又如内国史院满文档案顺治八年(1651)十二月初八日记载,是日顺治帝下令将承天门改为天安门,挂牌匾,置金银钱于木梁上,并派工部尚书固山额真行祭祀礼。另厌胜钱一般用的是非流通的货币,主要用于吉利品或辟邪品,其文字和图案都有特殊的意义。养性殿房梁上的铜钱直径约为2.8厘米,呈外圆内方孔形,寓意“天圆地方”;铜钱上有一道一道的挫痕,说明是新铸的铜钱,并没有流通使用;铜钱上还刻有“乾隆通宝”字样,说明为乾隆时期制造。类似的,故宫内其他宫殿如宝华殿、慈宁宫、养心殿等建筑屋顶内也有厌胜钱,多置于宝匣中,铜钱上有“天下太平”汉、满文字样。上述铜钱在建筑屋顶的使用,寓意帝王对国泰民安的祈盼。
钱龙上方的红缎绸反映了我国传统“上梁大吉”民俗文化。我国古建筑的施工到了安放屋顶大梁的工序时,工匠们会举行一个隆重的仪式,来表达对建筑稳固长久的祈盼,这种仪式即为“上梁大吉”。安放大梁是古建筑施工的一项重要工序,不仅寓意建筑施工到了收尾的关键阶段,而且还决定建筑整体的施工质量。大梁安放位置准确、接缝严实,则有利于建筑整体稳固长久。我国民间俗语“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本意也是说明上梁安放的重要性。乾隆时期养性殿的营建也包含“上梁大吉”民俗。清代内务府奏销档之《奏为宁寿宫殿宇梁吉期应行仪注事》载有养性殿上梁大吉的相关礼仪,即“谨择得本年(乾隆三十七年)九月十六日戊申,宜用辰时上梁吉等语……所有应行礼仪应加敬谨,除献神香供牲醴以及执事官员匠役人等花红犒赏等项,届期令随工预备外,其披梁需用贴金银花各一对,大红云缎各一匹”。由上述记载不难发现,养性殿的上梁大吉内容主要包括:选择上梁吉日吉时、说吉语、举行祭祀礼仪以求天神护佑、赏赐工匠、在大梁上批红缎等。“上梁大吉”习俗至今在紫禁城古建筑修缮保护中仍得到了传承。
钱龙还是我国古代皇权文化的体现。龙为我国古代祥瑞图腾之一,其造型为经过深度艺术化的多种动物形象的组合体。龙的特殊形象赋予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认为龙具有非凡的能力,是消灾驱邪的保护神。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所撰《说文解字》卷十一载有“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可反映龙具有无所不能的本领。在古代社会发展过程中,龙的图腾崇拜特性逐渐为封建统治者专用。古代帝王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常常自诩为真龙天子,来标榜自己与龙一样,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帝王所使用的宫殿建筑内也大量饰以龙的形象。以故宫太和殿为例,太和殿为明清帝王举行国家重要典礼的场所,其屋顶正吻、瓦面、梁架、立柱、台基、栏板、宝座、屏风等位置均包含有龙的纹饰,数量达上万条。养性殿房梁上的钱龙由铜钱串成龙的形状,且钱龙与乾隆谐音,寓意乾隆皇帝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因而体现了浓厚的皇权文化。
由上可知,养性殿房梁上的钱龙是古代帝王美好愿望的反映,更体现了我国古代厌胜文化、民俗文化、皇权文化等多种文化,因而有着重要的保护意义。(作者周乾,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