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赏析:中国李可染书画艺术院理事杨旭尧——“李家山水”经典传承
大家好,中国民间的神祗 最注重实用性是什么「神祗和神祗什么区别」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文化精神》作者:徐倬云
中国民间的神明,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出于人们对死者崇拜,而产生的“人造神”,比如上节提到的“妈祖”、“关帝圣君”就属于“人造神”;另一类,则是因为人们对自然的敬畏,而产生的自然神。
这类“自然神”,在我国民间的分布最为广泛。因为,在中国各地都有一些地方性信仰,即使是佛、道两个宗教兴盛之后,这些地方性的信仰也没有消失。而这些民间信仰最大的共性,就是自然神的人格化。
自然神,来自于人们对于自然的依赖和敬畏。说依赖,是因为人们的一饮一食都来自于大自然,人不可能独立于大自然而存在;而敬畏,则是因为那时的人们,会对很多无法解释自然现象,心怀恐惧,便认为是神力在支配。
于是,人们就把自然中的诸多事物奉为神灵,加以崇拜和祈祷。
比如,我们常常说,“天为父,地为母”。因为在人们看来,天神是威严的,雨、雪、风、雷都是天神对人间的恩惠或惩戒。它像极了父亲对人的“恩威并施”,所以,我们才会认为“天”是父亲。
而大地是仁慈的,春华秋实都是大地对人的奉献和哺育。它就像母亲一样,温暖着人们,于是“地”就成为了母亲。而且,由于对母亲哺育和慈爱的记忆,古人把所有与“慈悲”、“救苦救难”有关的神,都塑造成为女性的形象。
同样的,由于古代的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天气直接影响了庄稼的收成,让整个农业生产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因此,从先秦一直到清朝,人们都会在春种和秋收的时候拜祭“先农”,以祈求丰收。
《礼记》中记载,古人除了拜祭先农以外,还会拜祭灌溉用的水沟和堤防,甚至为了驱赶啃食庄稼的野猪和老鼠,连吃它们的老虎和猫也要拜一拜。
从对“自然神”的态度,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人对神祇的态度,注重的是实用性。也就是“有所求”,必须得从神仙老爷那里“图”点什么,而并非单纯的“信仰”本身。
比如灶王爷,主管人间饮食,也督察人间善恶。因为传说他要在小年这天上天述职,老百姓便用粘牙的麦芽糖祭灶神,以求他上天时张不开嘴,省得说家里的坏话。而到了除夕那一天,大家还得把灶王爷再接回来,祈祷家中来年能吃饱喝好,免受饥饿。
再比如门神,不管是看护仙桃的神荼、郁垒,还是为李世民守门的秦叔宝和尉迟恭,让他们做门神,为的就是守卫门户,不让恶鬼进门搅扰。虽然他们不受香火,但依然为老百姓所敬重。
另外,在中国各地都有城隍庙、土地庙等。这些庙中供奉的“城隍”和“土地”,大多是生前在地方上有建树的名人,或者是当地对百姓有恩的父母官。在他们死后,百姓会为他们立神像、塑金身,期望他们能够继续保佑一方安宁。
除此之外,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民间神祇不仅要贴近日常生活,还要体现人们的世界观和精神追求。即使神祇没有“高贵的背景”和“优秀的血脉”,但只要根红苗正,符合儒家传统的文化要求和普通人的政治理想,就能在民间受到广泛推崇。
比如,咱们上节共读曾谈到的关羽,关帝爷。虽然,他在死后就因为忠义而成为了神。但是,他之所以会在后世有着如此高的地位,离不开儒释道三家,对他的合力追捧。这主要是因为,关羽身上的“义”,不仅符合人们的美好幻想,还符合了古代的传统伦理价值观。
因为,从《三国演义》这本书的大格局来看,主题是匡扶汉室,那作为汉室宗亲的刘备,就是正统;而“篡汉”的曹操就成了反面典型。身在正统集团中的关羽,也自然就成为了“正义”的化身。
同时,关羽身上是没有污点的,即使他曾短暂归顺曹操,那也是保持着 “降汉不降曹”原则,还有不为财帛高位所动的忠心。
再加上稍许的艺术渲染,关羽就成为了一个“道德上的完人”,也让他得以在死后靠着“大义”的名头,神化成了关帝。
不过,民间百姓创造的,不仅有关羽这位大神,还创造了一整个神庭。
比如,在小说《封神演义》中,列举了365位神明。随着《封神演义》这本书的流传,这印有365位神名字的“封神榜”,就形成了老百姓民俗信仰中,神界官僚系统的花名册。
这365位神明,既有代表正义的周王阵营的将士,也有代表非正义的纣王阵营的将士。双方虽然对立,但战争结束之后,都能位列神庭。这体现了一种不分敌我,一视同仁的气度。这样的气度,在佛教、道教和儒家都有体现,因而也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这些神明各司其职、分工明细,什么招宝纳珍的、招财利市的、主痘主瘟的、管运管势的……只要是老百姓觉得对生活有用的,就都有了圣像和牌位,被人们捧回家供奉起来。
把神仙们的分工明确了,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一件相当便利的事情。因为这样一来,当人们在为某件事祝祷和祈求时,就可以直接“责任到神”。
比如说,现在我们说起文曲星,就能跟被挖了心的比干对上,所以,要想学业有成,直接去拜比干就好了;我们说起黄飞虎,都知道他就是东岳大帝,要想保佑长寿,就可以找他;而想要拜财神老爷,肯定先考虑赵公明。
有意思的是,很多老百姓到寺庙去烧香祈祷的时候,常常是先到自己主要求的神明面前祈求一番,然后到处走走,给每一位可能用得上的保护者都上柱香。就好比逛超市一样,买完了自己想好的必须品,还得顺便看看哪些东西也可能有需要。毕竟怎么也是来了一趟,尽量把能办的事都办了,能买的都买齐。因此,百姓们进了庙门可谓是无事不办,求签、问卦务求周全,以求把所有的吉利都沾了,所有的妨害都避了。
当然,不管是祈祷还是解卦,人们都会带着明确的期许和愿望。而一旦事成,人们都会去还愿。这也体现了一种务实的态度:你灵,我就供奉你;你不灵,我就不理你了。
这种信仰形式,更像是一种人与神之间的交易,付出得有回报,这才对路。
这些神仙与老百姓如此贴近,皆因为他们从百姓出身,死后封神。这也是中国人独特的生死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而有关生死观的另一部分呢,则要属中国人的祖灵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