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古代艺术品金融化 需要多少配套材料「文物艺术品金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笔者之前大致写过一篇文章,关于古代艺术品理想的流通,大致是什么样的。这篇可以看作是那一篇的补充,算是笔者跟各方专业人士对接后的一个升级版本。
“三确”只是第一步,没有“三确”,古代艺术品是没有办法实现金融化的。下面说说“三确”都能有效确立起来之后,我们还需要什么样的配套?这些配套,是要撬动一个全新行业的配套,平地起高楼,也还是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建设力量来参与的。(某种程度上,下面所做的思考绝大部分也适用于当代艺术品)
一、区块链
下面是某艺术品公众号提供的2022年一季度线上拍卖的数据,非常可观:
展望未来,区块链在古代艺术品流通、金融化的领域,其主要的功能是以下几个:1、配合数字微打码技术(红外紫外都有),利用区块链不可篡改的特性,确保交易的此物便是此物;2、确保鉴定证书、确权登记备案资料、评估报告、存柜资料、所有权人身份信息的上传,跟相关第三方机构的直接对接从而确认信息真实性;3、确保交易合约的如期履行;4、确保仓储、保险的信息吻合(如有必要);5、确保跟金融机构的对接及手续(如有必要);6、确保国际交易的通关等手续(如有必要);7、确保物流运输;8、确保二次交易的所有环节(包括上述7条的重复或其他拓展交易的可能性);9、确保商业授权和转授权(包含其中的各种改编和二次创作可能性及形态和商业模式)及利益分成;10、原作品与多品种多层次授权作品的版权保护和法律追溯等。
上述是笔者目前已经想到的部分,可能还不全面。当代艺术品也类似,只是大概率上不需要鉴定环节,因为默认艺术家本人授权。
区块链是成熟的技术,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壁垒,主要是智能合约的制定,需要兼顾各种可能性,因此要变成成熟的区块链互联网产品,还是比较复杂的。
另外还需单独拎出来聊的几点:
1、鉴定证书、评估报告一类,应该允许作品转让人或其代理机构上传证书的编号,然后通过后台对接第三方提取鉴评报告,形成客观公允的司法数据凭证,避免日后扯皮。而且如果未来有多家鉴定评估机构,只要是国家允许设立的,依照国标严格鉴定出证书的,应该都允许从后台对接证书编号和所有详细的鉴定数据,当然是否展示可以商榷,也可以开发多种形式。举个例子:比如说备案资料必须公开,哪部分信息转让人可自行选择公开及公开的范围,是面向所有人还是面向某一部分人。这样假设转让人经三家机构鉴定,他可以选择只呈现他认为最理想的那家机构的证书或评估报告等。但是该机构的报告是否权威,意向买家是否要求另一家机构的证书,则可由双方商议。
2、区块链最好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统一一条公链,不然会有重复信息的问题。比如同一幅张大千的画,同时出现在两条链上,即便所有权人是同一个,上传信息一致,也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监管层面只需要把要求写死在智能合约和通行的底层代码当中即可。之后具有资质的机构和个人对接到公链上,具体如何对接,怎么确保灵活性,也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成交之后,如果新的藏品持有人打算永久持有,他是否可以核销区块链上的信息?因为区块链本身是不支持销毁数字信息的。那至少是不是可以做到某种隐私保护?如果未来他想再度上链,或者死后由后代继承想要再度上链,与原来的信息是什么关系?
4、藏品在链上,但是从一个仓储地迁移到另一个仓储地,或者从一家保险公司迁移到另一家保险公司?或者藏品信息还在链上,持有机构破产、或者自然人死亡之类的事怎么处理?
以上,是大概想到的一些,不然区块链就好比一片不能消化矿泉水瓶子的汪洋,你扔几个漂流瓶看起来似乎不起眼,大家都反复扔的时候,整片海域就爬满了不可销毁的垃圾。
二、NFR/数字经济
这个本质上跟区块链是不可切分的,这一条侧重是从市场、展销、拍卖的角度来聊。我们现在看到国外做的比较成功的正儿八经的NFT网站是www.artsy.net。它现在的模式是既支持普通艺术家个人上传销售作品,也支持画廊、艺术品经营机构、拍卖公司上传作品,同时支持机构类用户主办各种形式的专场。
(一)平台建设
我们未来是购销、拍卖业务分离模式的,平台具体要如何安排,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中国多年的互联网经验已表明,全国范围内功能相似的平台,市场容纳度也就是两家左右,外带几家垂直的。平台的定位应该既不是购销机构,也不是拍卖机构,否则会出现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情况。国内,至少从视频网站和游戏的实践表明:允许裁判员当运动员最后的结局就是平台依靠裁判员的身份维护了当运动员的优先赛道,剩下少量几个被许可的陪玩运动员,平台需要寻找自己的生存和盈利空间,而不是借着当平台的身份去谋取做运动员的利润。所以平台、自然人持有者、画廊、拍卖公司、艺术品经营机构的关系要怎么处理?如果同时允许个人和机构在平台上寻找交易机会,长尾效应就会十分明显,某种程度上来说,对个人和机构都是有利的,但需要确保:(1)展示机会(广告位)的公平性,没有店小二寻租;(2)大数据、智能化推荐、个性化定制的配套服务;(3)在国外很多网站允许个人和中小机构卖家参与一些垂直页面的广告位竞价(首页当然也可以,价格高不可攀),这类功能由系统自动竞价和展示,且展示内容就是平台数据库里拍品的图片和介绍,也便利了对广告的监管,功能在后台开放,提供点击和销量上的统计数据。这个功能帮助个人卖家可以更容易找到对的买家,以促进长尾部位的交易,从而避免店大欺客的不公平现象太过极致化。如果这样的功能可以实现,那么个人和一些小画廊及古玩店主也能在大平台上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只要他们持有对的藏品,就有机会,而不必担心被平台拿捏死。
(二)线上线下拍卖的整合
从本文最上那个2022年一季度线上拍成绩的截图看,目前线上拍卖的心理价位与笔者大致的估计吻合,也就是在50万-500万元区间,超过的可能更倾向于实地拍卖。再低的不适合上拍,更适合日常线上线下购销业务。但是未来随着大家对线上拍卖的信任度和依赖度提高,尤其接入国际化之后,这个心理上线一定是快速攀升的,保守预期三年内就会突破目前线下拍卖的单品成交价格和总成交额。如果是同一机构,线上线下的自由度如何处理?同一件拍品,是否可以在线上流拍之后再去线下,或者去了线下再来线上,区块链是否还需要来进行“数字确认”?
(三)拍卖形式
至于拍卖形式,可以多样化,我们常见的实地拍卖的那种英格兰式只是诸多拍法中的一种。比如N小时延时拍之类的拍法,只要没人出价就一直挂着,有人出价N小时内没有新的出价就直接成交。拍品等于变相的长期挂站,不再受到拍卖专场的影响,某种程度上对流通是有利的,别的好的拍卖方法都可以包含进来,不一定非要都是英格兰式。诸多拍卖方式,哪些有必要?怎么对特定群体开放?
(四)元宇宙拍卖
这个未来或许是一种较优的线上拍卖模式,它可以兼容线上拍的便利性和线下拍的现场竞价感和激烈程度。同时,在虚拟形象的掩饰下,买卖双方都会有更大的私密性,及随机选择的自由度。想象一下传统的拍卖公司客户经理(市场经理)三天两头追着潜在买家到办公室的推式营销,如果买家可以选择在元宇宙的线上世界自由举牌,市场将变成买方市场,成交也会更自由、便利,规模自然而然也会上升,最后只在于系统如何配置资源找到双方并促成交易。线上交易受制于仓储、物流、诚信度等若干环节。当区块链解决了“三确”的资质保真和交易双方诚信度问题后,只要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跟上,唯一比线下差的就是对藏品的浏览观摩体验。拍卖公司的预展会也是不允许上手藏品的,在展柜前参观藏品,或许还不如沉浸式的AR体验效果。
而传统的拍卖公司在行业中的优势,应该转向他们不可取代的特长,比如对艺术品价值和增值潜力的专业性分析报告,或者对买家的一站式理财服务等,总之,他们只要占有了简单交易模式所不具备的优势,就可以在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而且他们的资金实力在广告和营销方面的强势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
三、仓储
仓储跟鉴定和评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为古代艺术品的鉴定是一定要实物鉴定才能确保准确性的,而且有一些藏品鉴定的周期可能需要2-3周。藏家如果能就地鉴定肯定是最好的,如果不能,也尽量不希望藏家背着藏品从A市跑到B市鉴定,再去C市评估,然后存放在D市,最后去E市上拍。
保税区的艺术品仓库在仓储方面具有最大安全性,但是涉及到报关手续等,如果是不涉及国际交易的国内交易,存在保税区内,手续就会比较繁琐,而且也占用了保税区的资源,另外保税区也不可能每个城市都建一个。但是收藏家们是遍布祖国各地的,且就算某人居住于偏远地区,他手里有几件高端藏品,他就有仓储方面的需求,甚至可能不太计较仓储成本。但是我们国家目前的商业银行存柜业务无论是从空间、尺寸还是消防保险等方面,都是完全满足不了这类需求的。是否可以在各大中城市的银行仓库追加一些适合艺术品的仓储空间?还是由其他的商业机构重新开始?艺术品的仓储,防火、防盗等方面的要求都是非常苛刻的。目前似乎也没有保险公司愿意介入,还是需要一定的权威和安全保障,当数量达到一定的级别以后,才有可能进行保险产品研发。
另外就是在线拍卖业务,如果有发达的仓储和物流体系做配套,可以极大地提高成交率。设想一下如果我要买一件东西,但是卖家在一个连快递都进不去的地方,怎么线上交易呢?最理想的情况下,两人在区块链平台上交易完毕,交接的就只是一个特定仓储空间的开箱数字凭证和密钥。买方还可以直接拿此开箱凭证和密钥做二次交易。假设有一个北京的卖家A,把一幅画卖给了河南的买家B,而河南的买家B事实上只是代理商,他把东西卖给了北京的另一个买家C,过程中大家都只需要交易数字凭证和密钥即可,甚至C也可以继续转让,直到最后一名想要一直持有的买家F,在过了5年或10年以后,当他想要将画作装裱挂在厅堂的时候,才会去开箱。之前的一系列过程,只需要该环节的持有人缴纳仓储费用即可。这种情况是合理的,因为有些藏品存放于家中,对藏品和持有人都不见得安全。
假设全国有10亿件古代艺术品,加上当代艺术品和各类奢侈品,需要多少仓储空间呢?这些艺术品大小不等,小到一个翡翠吊坠,大到成套的黄花梨家具,对保管方面的需求还不一致,比如瓷器怕摔,字画怕干怕虫......
四、物流
现阶段是没有全国范围内的点对点高端物流的。只有一些相近的物流服务:展会和艺术品物流。展会物流虽然在包装、运输等各环节提供更高端的服务,但他们都是服务于一次性的大型展会的,装上若干个集装箱,若干批次水运或空运走单。点对点的单一奢侈品高端物流,目前还不存在。
民间收藏以前的线上交易,物流基本处于裸奔状态。对于价值比较高的藏品,只要在配送区域内,卖家可以提供开车上门服务,或者买家去实地看货提货。对于价值在5位数及以内的东西,基本都依靠某丰,利润低的连某丰都不用。为了防盗,从来不写内物名称,都写工艺品,甚至翡翠写玉髓或者玻璃者也有,以至于有一段时间某丰在工艺品一项上要求必须注明具体细项。某丰的保价业务并不能跟保险挂钩,所以不少民间藏品在运输环节因包装不善而损毁的,一般都是谁寄的谁认赔。某丰起初还有一些按半价赔付的案例,但是后来由于鉴定问题无法解决就彻底取消了艺术品和工艺品类的报价业务。
笔者跟做物流的朋友探讨过这一类的物流服务,认为由物流公司负责专业性的单件包装,同城使用实名注册的专车司机运输,飞机高铁使用专人押运,全程定位追踪,信息反馈到平台,可以做到点对对的奢侈品运输。如果针对某些特殊藏品还需提供特殊的文物恒温恒湿箱服务等,则专业性要求更高了。毫无疑问,这是个巨大的市场空白,按照线上交易的规模,和民间藏古代艺术品的数量,需要配备多少的车辆和专员?不过,这对发展经济来说,难道不也是件好事吗?
五、保险
运输途中的保险,可探讨的保险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针对平台一定价格区间内的、所有符合条件的交易藏品,提供一个总的保险池,任何藏品在运输途中出现损毁,则由保险公司从总池中理赔。对于高价值的藏品,实行单件单保业务,对藏品合规会有更苛刻的要求。但不管是哪一险种,只要是物流公司有责任的,都要向物流公司追溯。从前物流公司理赔的范围只是运输费,一旦加入保险,从物流公司的角度,则理赔额度上升了无数倍(设若异地运输一件成交价格过亿的藏品,物流费用为1万元,一旦途中丢失或损毁,需要理赔给保险公司一亿),所以物流还需另外投保单车运输险,来平掉这个风险,且这个险种还得能算得过来。
但是专业的包装和物流还是具有非常高的价值,比普通物流要好得多。唯一最安全的方式,大概就只有买卖双方自己运输一条路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