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收藏:食古纳新 瘦硬通神
大家好,「东方美学标准之二十四品」艺术与创新 解读“江郎才尽”的真相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疏野
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
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
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
艺术性对作品的要求又至为宽博,一本书可能通篇内容并不精彩,但如果作者能在书中提出一个新的概念(一个名词或一种观点),哪怕对于这个概念的表述并不成熟,这本书的价值仍会得到认可。一首诗、一幅画、一部戏剧都是如此,人们的宽容与其说是对于艺术创作的尊重,不如说是对于创新、对于探索的一种肯定,因为创新本来就是一个曲折而困难的过程。
就像写文章,当一篇文章表达出了一些全新的内容的时候,它最初所呈现的面目往往是粗糙、生涩、不够全面的,甚至是文理不通的。这是因为,当心灵捕捉到某些倏忽变幻的新颖内容,一时所能想起的旧有的词汇都不能够准确的将之表达,或需要造出新词,或需要对旧有词义进行扩充,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将之形诸文字,如果一时想不出新的、恰当的词汇,便只能先使用不太贴切的词汇,之后再经过反复的推敲和修改,以找到最为贴切的表达方式。
在此过程中,思想的界限突破了已知,走出了原有的认知舒适区,虽然会感到种种不舒服、不习惯,但向着未知进行探索,这才是艺术的真正伟大之处。虽然经过长期的训练,有的人依靠对于旧有思想、旧有词汇的堆砌,也可以不假思索,一气呵成写出一篇篇漂亮的文章,但其中往往并没有什么新的实质性的内容,就像南朝有些华而不实的骈文,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文字匠人,就像绘画匠人。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优秀且实用的才能,但却不是艺术创新的才能,而江淹正是因为在晚年谙熟于前一种才能却丧失了后一种才能,才被人们称为“江郎才尽”。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理解,一切艺术形式从无到有,最初都是以疏野的面目出现的,随后从粗疏质朴逐渐变的越来越精细规范,与之相应的法度的发展变化同样如此,每一种艺术中都有一些最基本的法度是其核心,它们之间的相互结合本来可以产生出无穷的变化,但如果将这些法度以某种形式固定下来,并在上边精雕细琢,不厌苛碎,还要使人严格遵守,那必然会桎梏这门艺术的生命力。就像书法,发展到唐代法度臻于完备,但其进一步的发展却面临了困境,从宋代的黄庭坚到明代的徐渭,他们对于书法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某些非必要的法度的突破和扬弃之上的,这样一个过程便是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化繁为简的疏野过程。所以疏野对于创新既是一种被动的必然,又可以作为一种主动的前导。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东方美学标准二十四品」不得而得,法外求法是疏野的典型特征
「东方美学标准二十四品」艺术拒绝平庸,不破不立的疏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