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艺术:王问草书七言古风卷
大家好,猪的陶艺作品「远古时期陶器」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有猪方为家:猪与汉字“家”甲骨文家字图
甲骨文中的“家”字最早是代表房屋里面有一头猪。“宀”(mián),表示房屋和覆盖,“豕”即表猪。
豕字甲骨文
猪是古代家养六畜之一,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史前时期,猪是一个家庭的重要资产与食物资源,所以,在史前社会如果说“有猪方为家”倒是不夸张的。
中国的家猪是由全新世的野猪驯化而来的,期间经过了近千年的历史。野猪是一种比较有攻击性的动物,在远古时代,它的攻击性很可能是致命的,因此,能捕猎野猪也被看作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在甲骨文“敢”字上也有所体现。
敢字甲骨文
甲骨文“敢”字形即表一个人手持猎叉(或网)猎捕一头野猪。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家猪骨骼是在河南舞阳的贾湖遗址,距今9000年。但是,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猪纹装饰陶器是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距今7000-5300年。
河姆渡猪纹陶钵钵口长21.7厘米,口宽17.5厘米,通高11.7厘米,底长17厘米,底宽13.5厘米。
整件钵呈倒梯形,器身黑亮,器腹的长边两侧外壁上分别刻有一头猪,由野猪的长嘴及背脊较长的鬃毛可推断出这是才被驯化不久的猪,具有明显的野猪的特征。
除了这件猪纹陶钵,河姆渡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件稻穗纹钵,这件钵的钵身除了稻穗以外,还有一个疑似猪纹的图案。稻穗 猪纹,这是一组很有意思的图案。
河姆渡稻穗纹陶钵我们都知道河姆渡遗址稻作农业发达,在河姆渡遗址发现的稻谷、谷壳、稻秆、稻叶堆积层数量众多,平均厚度在40厘米至50厘米之间,最厚可达1米以上。由此,就有专家推断,河姆渡的猪纹陶钵及稻穗纹陶钵很可能并不是一种食器,而是用于稻作祈雨的巫器。这主要是跟猪的习性有关,每逢阴天下雨猪就爱往水坑里滚。《诗经》中也有:
“有豕白蹢,蒸涉波矣,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新石器时期的河姆渡人当然不知道猪之所以这样做只是为了散热。他们因为猪的这一习性把猪看作是“知雨畜”,在他们的眼中猪是一种很有灵性的动物。并且,在新石器时期,人们占卜用的卜骨就以猪、牛、羊的肩胛骨居多。因此,带有猪纹的陶钵或许就是用来祈雨祭祀用的。
猪形陶器新石器时期除了带有猪纹的陶器,还有少量的猪形彩陶。猪形彩陶数量虽少,但分布范围极广,长江与黄河流域皆有,可见家猪饲养在当时已相当普及。
陶猪,马家浜文化,距今约7000年这件陶猪器身圆润、小眼、大鼻孔、短足,很像是一只尚在发育的小猪。手法朴拙中略显粗糙。崧泽遗址出土,现藏于上海历史博物馆。
陶猪,河姆渡文化,距今7000-5300年灰陶猪形罐,良渚文化,距今约7000-5000年南京博物院摄
泥质灰陶。器身呈猪形,咧嘴拱鼻,睁小眼,短锥状四蹄,猪的形象明显可辨。这件猪陶造型生动可爱,体现了良渚文化陶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件灰陶猪形罐是在江苏高邮龙虬庄出土,属于良渚文化。
红陶猪形壶,大汶口文化,距今约6300—4500年夹细沙红陶,通体压磨。壶作猪形,仰首张口为流,双耳穿孔,拱鼻,背部有鋬以供提携,设计巧妙,是不可多得的陶塑珍品。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中晚期文化,分布在山东省泰山周围地区。
猪形陶鬶,三里河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根据《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于是,这类器型始命名为“鬶”。鬶,最明显的特征是空心三袋足,有喙。
这件猪形陶鬶高18.7厘米,长21.5厘米。夹砂灰褐陶,陶色与猪皮的颜色相似,整器呈猪形,猪身肥圆,短尾上翘,头部塑出嘴、鼻、眼,一对猪耳较小,嘴两侧獠牙外露,证明还存有野猪被驯化初期的原始性,而且显然是一头成年猪,形象逼真。四肢已经缺失,所以鬶的特征并不明显。
红陶兽形壶的形制特点与大汶口文化的实足陶鬶非常相似,应该是由实足陶鬶发展变化而来,或是实足鬶的一个变体,所以也有人称红陶兽形壶为“猪鬶”或“狗鬶”。
典型的陶鬶如下图。喙部特别突出,三袋足,很像一只鸟。造型生动可爱,观之不忘。
灰陶猪形匜,崧泽文化,距今约6000-5300年泥质灰陶,猪首为流,器身雕有口、鼻、耳、眼,猪的形象并不十分明显。陶匜在新石器时期为舀水器,在后续的青铜时代也多有青铜匜发现,是青铜时代重要的礼器。
在没有文字的新石器时期,器物本身带给我们的信息就显得极为珍贵。已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的陶罐陶钵等器物,数量可观,但相较之下动物形象的陶器却并不多。显然后者除了承担一定的实用性之外,还有更为神圣的精神使命,寄托着先民们的某种愿望和祈盼。
汉代陶猪塑这里想说一下,为什么要拿汉代陶塑和史前彩陶相比?因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繁荣发展,中国制陶工艺在史前达到巅峰之后,就逐渐衰落。秦朝存在的时间较短,秦始皇陵兵马俑虽气势恢宏,但除此再无其它。而唐宋之后瓷器盛行,所以也只有汉代陶塑尚可与之一比。
汉代“事死如事生”,陪葬品中多仿生前生活场景的陶器。但西汉时由于当时陶俑多为帝王贵族殉葬而作,题材多以兵马俑和描写贵族人物生活为主。 东汉时期,陶俑在表现题材上有了重大变化,描写贵族生活的陶俑已不多见,取而代之的是描写普通百姓生活的题材,增加了几分寻常人家的烟火气儿。
陶庖厨俑,汉代,成都博物馆藏这件陶庖厨俑是为墓主人准备膳食的奴仆,陶俑面露微笑,充分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案板上,有猪头,狗头,带蹄牛腿,鱼等肉类食物。生活气息浓厚,彻底冲破了秦代人物俑的文化束缚。
西汉,陶猪及陶猪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藏(猪圈旁边的是厕所)红陶猪圈,东汉,南京博物院藏厕所猪圈,东汉,南京博物院藏陶猪圈,汉代,中国农业博物馆藏灰陶带厕所猪圈及其它动物模型,汉代陶猪圈是汉代的一种标志性文物,出土数量可观。从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发现:汉代的猪圈一般与厕所相连。厕所一般置于猪圈的高台之上。猪圈里不单养猪,还有鸡、鸭、羊等。通过这么一个猪圈的模型,我们放佛看到了两千多年前汉代人的生活场景。这不单体现了汉代人“事死如事生”的厚葬礼俗,同时也反应了猪与家之间的一个重要关系。“无豕不成家”,没毛病!
参考:
《国宝——陶器》刘炜、段国强主编
《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陈平主编
《山东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于秋伟主编
《富贵猪——南京博物院藏猪文物展》展览说明
《陶鬶——远古文化与创意的杰作》吕琪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