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艺术鉴藏:书画名家沙俊杰作品欣赏
大家好,董其昌行书特点和风格「董其昌楷书书法欣赏」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袁世龙
摘要:董其昌的行书取法多元,早期宗师晋唐,取韵为上;中期转入宋元,初显风貌;晚期博采众长,独具一格,形成了“淡”“秀”为主的行书风格。董其昌在用笔上方圆并用,连带牵丝;结字上势从奇正,收放自然;章法上空灵疏朗,萧散淡简,影响了同一时期和清代初期的一大批书家,其中以查士标、担当、沈荃等为主要代表人物。
关键词
董其昌、行书、艺术特色、影响
正文
董其昌是明代书法绘画艺术的杰出代表人物,在中国书法史、绘画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董其昌的行书更是在其书法领域占有突出的地位,同时也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书体,董氏开创了以萧散、简淡为主的书法风貌,在中国书法史上形成了重要的影响。
董其昌行书《酒德颂》局部
一、董其昌行书的分期(一)早期:宗师晋唐,取韵为上
董其昌少年时十分聪慧,其父董汉儒是一位乡中塾师,在其父的影响和教导下,董其昌勤奋好学。隆庆五年(1571年),十七岁的董其昌参加了松江府会考,学问虽佳,却因为字写得差,而被取为第二名,由此董其昌才开始了他的翰墨情缘。董其昌初学颜真卿多宝塔,并受颜真卿影响颇深,持续久远,后以唐书不如魏晋,故而上探魏晋,向钟繇、王羲之的经典法帖学习,这不乏是对“取法乎上”的很好诠释。董其昌曾在莫如忠的私塾读书,并向莫如忠学习书法,莫氏对董其昌的学书历程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因此,有了其“上探魏晋”的习书思想,为后来的书法道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中期:转入宋元,初显风貌
董其昌在二十岁至三十五岁期间,迫于生计,流连于各地私塾任教,在此期间,结识了当时有“第一收藏家”之称的项元汴,得以尽览众多名家书作真迹,并进行了大量的临习,对后来取法“宋元”奠定基础。万历十七年(1589年),历经坎坷的董其昌终于高中,因此,开始了其仕途生涯。在京师为官期间,时常与当朝名士切磋文艺,纵谈剧论;正因为有了这些见识和交游,促成了董其昌广阔的眼界和丰富的学养。
中年后的董其昌书风发生了转变,开始将取法对象转向宋元时期的书家。在其所著《画禅室随笔》中提道:“余十七岁学书……更二十年,学宋人,乃得其解处。” 由此可以看出,董其昌在其三十七岁的时候,迎来了其学书历程的关键节点,由于当时晋人的书法真迹极为罕见,而宋元时期的墨迹作品传世颇多,可以很大程度上还原古人的笔法、墨法,故而董其昌把重点放在了对宋元时期墨迹的学习上,其中主要向他终身崇拜的米芾学习,通过大量的学习,董其昌深得米芾神韵,并初显自己风貌。
(三)晚期:博采众长,独具一格
董其昌的学书经历,笔者认为,应以其三十七岁和五十岁作为两个节点,五十岁之后,董其昌的书法艺术进入了成熟期,其鲜明的个人风格和精炼熟络的技法,开创了晚明书坛的新篇章。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时年五十一岁的董其昌,在担任湖广提学副使期间,得罪当地势家,被暗地怂恿的生员捣毁学政公署;董其昌因不满官场的现状,决心不与同流合污,遂辞官归乡,此后十五年内都在江南乡居赋闲。董氏或从事书画艺术创作,或修禅论道,或行船访友,过着悠游林泉、萧闲疏旷的士大夫生活。在此期间,董其昌遍临诸家墨迹经典,博采众长,在继承与创新之间不断切换,并将儒、道、禅三家的思想融入之书画创作之中,展现出儒雅、静谧的精神状态,最终形成了董氏自身独特的书法风貌。
董其昌行书《白羽扇赋》局部
二、董其昌行书的艺术特色(一)用笔:方圆并用,连带牵丝
董其昌的行书主要为圆转,方折为辅,两者并用。圆转之法,让转折处变得流畅自然,更加圆润,棱角随之弱化,线条愈显生动婉转;方笔之法,更添骨力,线条爽朗挺拔。方圆结合让董其昌行书的线条更加丰富,其行书呈现出圆劲秀润、灵动含蓄的面貌。董其昌行书另一个重要用笔则是连带牵丝,这种用笔使得点画之间联系紧密、连绵不断,在行书中有着起承转合的重要作用,是行书贯通气息、上下衔接的直接体现。董其昌行书中多用牵丝连带,让字与字组之间、线条与线条之间变化更加丰富。
(二)结字:势从奇正,收放自然
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论用笔》中自述:“米海岳书……然须结字得势,海岳自谓集古字,盖于结字最留意。”由此可以看出,董其昌结字对“得势”最为重视,其行书结字也是将“得势”体现得淋漓尽致。奇正变化和自然收放则是“结字得势”的具体体现。董其昌对“米书”用功最多,其行书结体多以左低右高,其字势则向右上方倾斜,以横画为最,竖画也随字势稍作倾斜和变化,与米芾相较,董氏则略缓与米字,为其结字添加了一丝平正之感,与董氏“似奇反正”的结字思想十分符合。
结字的奇正为其行书添加了一股天真烂漫的自然意趣;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提道:“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此皆言布置不当平匀,当长短错综,疏密相间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结字上,董其昌强调书法最忌讳等匀,少变单一,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手段就是收放自然,长短交错。董其昌的行书很好地展现了收放关系的处理方案,行书之中更添一股神采。
(三)章法:空灵疏朗,萧散淡简
《画禅室随笔》中曾叙述道:“古人论书,以章法为一大事。” 由此可以看出,章法在书法的创作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董其昌的行书章法呈现出空灵疏朗,萧散淡简独特风貌,而董氏章法最大的特征无异于字行距远、留白大黑。在众多的古代法帖中,在章法上使董氏收获最多的便是杨凝式的《韭花帖》,《韭花帖》的章法字行之间距离较大,留白较多,但其作品虽宽疏但不散离,空灵疏朗,萧散简淡。杨凝式独特的章法布局,对董其昌在章法上的处理产生了极大的启发。董其昌的行书章法疏而不散,将疏密二者的关系处理得惟妙惟肖,将结字的美与字里行间的留白产生有与无的强烈对比,既营造出一种萧散淡简的独特意趣,又增添了耐人寻味的极佳内涵,这也正是董其昌在章法处理上的独到之处,也是诸多书家鲜能达到的艺术境界。
杨凝式书法《韭花帖》
三、董其昌行书的影响(一)查士标
查士标,明末秀才,清朝初期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查士标在明朝灭亡后,放弃举子,潜心研究书法绘画,书法宗董其昌,进而由董窥探米芾,其书作萧散俊逸,深得二者神韵,时称“董、米在世”。 查士标全面吸收了董其昌行书的精妙,与董氏相较,查士标的用笔更加沉稳扎实,从容含蓄,少方折而多圆转。结字上比之董氏,欹侧稍显不足,平正愈显,字形更加方长。章法上仍是与董氏无二,空灵疏朗,萧散淡简。墨色上虽较浓润,但对董其昌“淡简”的韵味保留完好。查士标的书法仿佛董氏书风再现,是明末清初时期的董氏书法神韵的重要的代表书家之一。
(二)担当
担当,云南晋宁人氏。担当年轻时期,曾到京师应试,得入太学,而入仕内廷,后因官场腐败,对明朝不满,便游历各地,寻师访友,使其眼界大开,诗、书、画俱精进。担当曾师事晚年的董其昌,其书法、绘画均师宗董氏,以书法酷似,后在董氏书风上变之,于行草书用功最甚,其势清奇瘦劲,练达豪放。在董其昌众多的追随者中,只有很少人能够真正抓住董氏书法的艺术的本质特征,学得董其昌艺术的精髓,担当对于董其昌是衷心折服的,深受董氏书法理论和风格之影响。担当并没有受到明末清初那种墨守成规的影响,勇于创新,但由于其涉猎的名家名帖不够广泛,也造就了担当无法成为书法史上一流的大家。
(三)沈荃
沈荃,清朝顺治时期探花,官至礼部侍郎,谥曰文恪。书法尤有名。沈荃的父亲沈绍曾是董其昌之婿,作为董氏外孙的沈荃,在少年就得到了董其昌亲传笔法,在如此优渥的条件下,沈荃学习董氏书法造诣极高。沈荃继承了董其昌“秀”“妍”书风,但其对于董氏书法中“骨”却少得,由于对于骨感的缺失和遗憾,沈荃的书法较董其昌,显得气韵不足,神采稍逊。但这并不影响沈荃在清初的书家群体内,以学董而名声大振,成为清朝初期学习董其昌最有代表性的书法家之一。康熙皇帝对于董氏书法十分喜爱,而受到沈荃的影响,对董氏极为推崇重视,在清初时期形成了“以董为尚”的书法风气,对于董氏书风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沈荃书法《桃李园序轴》
四、结语董其昌的书法在晚明时期独树一帜,具有极强的个性,构建出以自身为核心的云间书派,使苏南地区的书风得以重振,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上文简要分析了董其昌各时期行书的取法和创新,并对其用笔、结体和章法,以及对同一时期和清代初期乃取法董其昌的启示和影响进行总结。董其昌的行书在前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并形成自身独特的风貌,可谓是独一无二。在董其昌之后的一大批书家中,都选择由董氏入手,进而上探宋元乃至晋唐。他的书法,被视为千年文人流派书法史的缩影,也是对二王帖学的继承与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