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华夏民族这个词的由来「华夏的来源和含义介绍」

时间:2023-02-03 17:01:11 来源:故国有明

大家好,华夏民族这个词的由来「华夏的来源和含义介绍」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华第一龙:玉龙

“华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词语,可若要细数这一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称谓的由来,能够知之甚深的也许并在不在多数。很多人以为华夏应该是夏朝就有的,而实际上“华夏"一实际上最早源于周王朝,周王朝以“华夏”自称,用以和四周蛮夷区分。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探讨探讨。

“华”源于古人观测太阳照射扶桑神木的光彩

古代神话故事中的扶桑树

远古人类之所以能够创造文明,和他们能够制造工具并能够使用火密切相关,从管理火而形成董部落,到发明火以祝融部落命名,到“重黎”初步形成观测太阳、狩猎与采摘、稻种时期。观测太阳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以一日太阳的影子与观测太阳的重仪重合,为中;四周的扶桑树木为四游表,人们观测太阳活动与太阳照射扶桑神木的影子结合起来。“木谓之华”,把“华”赋予了树木的光彩美丽。

太阳照射的光彩绚丽,产生的光辉、光彩是美丽的;华丽、光彩美丽。形容太阳、月亮的美丽。这样,在观测太阳影子过程中,华,赋予了对四游表的扶桑神木、太阳、月亮的光彩美丽,称呼“华”。这是“华”源于人类观测太阳的活动。

《说文》释“华”为“(木)荣”,其实,也就是“(扶桑树)荣”即为“华”;华,会意。从芔,从芌(xū)。“华”的本字,上面是“垂”字,象花叶下垂形。本义:华通“花”,花朵。

《说文》:华,荣也。《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可见,华,最初以形容在太阳照耀下四周树木的美丽而旺盛的状态。扶桑树开花,如太阳的鲜艳,故扶桑也与太阳联系起来,作为神木。

美丽而有光彩,华,泛光之义。

王勃《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见于华丽、华艳、华彩、华贵、华章、华表(亦称“桓表”)、华盖。

而华表是什么呢?从华表来看,华表原是古代观测太阳的一种四游表,人们立扶桑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可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当太阳影子重合为中午。随着,结合观测方位与风向,此为重仪。古代在建筑施工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因施工期较长,立表必须长期留存。为了坚固起见,常改立木为石柱。一一旦工程完成,石柱也就成了这些建筑物的附属部分,作为一一种型制而保留下来,每每成为宫殿、坛庙寝陵等重要建筑物的标志。后世华表多经雕饰美化,表柱有圆形。八角形,雕有蟋龙云纹,柱头有云板,校顶置承露盘,华表的实用价值逐渐丧失而成为一项艺术性很强的装饰品。也证实,华表与远古观测有关。

从华表,到人类树立崇拜的图腾,校顶的雕饰部落图腾的标志,祭祀膜拜;到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竖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后来,古时在宫殿、宗庙、亭榭、坟墓等建筑前面的传承的一种柱形标志。原为木制的高柱,其顶端起某种表识作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用于放在宫殿、陵墓外的道路两旁,也称为神道柱,石望柱,表,标,碣。

可见,“华”的来历与远古观测太阳有关。

“夏”源于远古管理天文的活动

“夏”,异体字:夓。寓意:吉夏官正: 官名。掌司四时之官。因此,夏,是从事天文四时的人也。可见,与“华”一样,源于远古的天文观测。那么,华夏,连接并列起来,同样也是人类观测天文的活动。

《大戴礼·五帝德》:“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

科学探索天象,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照节令从事农畜活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农业出现一次伟大的革命,农耕文明走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至于,夏官正,即:夏,官正,作为官职,唐至清皆置,隶司天台(监)、太史院或钦天监。官名。掌司四时之官。上古置官多以四时五行为名。太暤氏以龙名师官,黄帝以云名师与官,少暤以鸟名官,周官以天地四季名官,唐宋以后司天官属以四时分,唐司天台属官有春官正、夏官正、秋官正、冬官正、中官正,秩正五品上,掌观测天象以定四时。宋司天监(元丰改制制后为太史局)、辽司天监、元太史院与明、清钦天监均沿置。

有的学者,把夏字尽情发挥,但是,他们没有把华与夏连接起来考虑其来源。举例如下:

①,以郭沫若就指出“周人多写别字”,“夓”、“夔”本是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夓,读作:xià。该字古同"夏" ,“夏”字的上古形体较为复杂。从金文看,其上为“头”,中间为“躯干”,两侧为“手”,其下为“足”,实际上就是“人”形。小篆的形体,也是“人”形,但已经发生了伪变,人的身躯部分没有了,只是一只大脚还在。楷书的形体,它是从小篆演变而来,根本看不出人的形象了。

华夏

“夏”字的本义是“人”。

②”古人所《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从夊,象有脚、手、人面之形。”段注:“《国语》:"木石之怪夔、罔两’,注:"或云:夔一足,越人谓之山缫。’富阳有之,人面猴身,能言,《广韵》曰:"山魈出汀州,独足鬼也。’神魖,谓山魈之尤灵异者。这里说的夔(山魈),《山海经》里就有记载,即枭阳国,又称“赣巨人”,我们现在不能确切地知道它是一种什么动物,但肯定不是现在说的山魈,它应该是一种大型的猿类动物,它比普通的猴子要大得多,《山海经》称它为“赣巨人”就是明证,所以后来“夏”有大意。

③《尔雅·释诂》:“夏,大也。”《方言一》:“夏,大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后来,人们就以其或体“夔”字代之,又造了“魖”字代之;后“魖”被用为魖耗字,又造了貑(或作猳)、貜等字代之,《尔雅·释兽》:“貜父善顾,”郭注:“貑貜也,似猕猴而大。” 貑古音匣母鱼部,貜古音见母铎部,并与匣母鱼部的夏音近,实古今字;后来貑貜被用为一种大型猿类的专名,人们就又造了“猨(猿)”字代之,夏、猨同匣母双声、鱼元通转叠韵,也是古今字关系。所以,“夏”实际上就是“猨”的初文,盖在殷人心目中,体型较大、能人立的称为“夏(猿)”,体型较小、常蹲踞的称为“夒(猱)”

“华夏”源于远古对天文的观测活动

华夏的名称来源,上文论及:华夏,连接并列起来,同样也是人类观测天文的活动。然而,很多人作出不同的解释(见后列举),然而,我认为 他们很少与远古观测天文连接起来,也很少对华字来源作出贴切的分析 。以致他们都没有把“华夏”的来源与远古的人类活动联系起来,甚至割裂地分析。作出的结论,笔者认为是与实际相距甚远的。

有人以华夏是一个农业发达最早的民族。并以华夏早在远古,对自然界的观测就已达到十分精细的水平;对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能体察入微。也正因此,才能产生天、地、人"三才一贯"的思想,"顺天应人"与"则天而治"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其实,这样的称呼华夏作为一个部落,主要是祝融部落的观测天文,作为一个华夏民族来称呼,也未尝不可。然而,以华夏作为民族,并不是出于“华夏”两字链接的本意。

《说文》讲的有道理:

“夏,中国之人也。

此处”所谓“中国”,并非今天我们的中国,即指黄河中游流域,即中原。所以古代中国人也称为“华夏”。又的以:华夏由来亦作中国和汉族的古称,较多见的是分称“华”和“夏”,“华”意为“荣”,“夏”意为“中国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后,又称诸夏。这些论证“华夏”来源,与华夏的本意相距甚远。

有人以:“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周朝《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

《左传·定公十年》曰:“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书经》曰:“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 《尚书正义》注:“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

可见,古人是以服饰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统治。随后有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简称“夏”。可见,这样以“华夏”的来源,是华丽,还是大,还是人,似乎没有具体指向。这样的论证华夏来源,没有从人类的活动中得出贴切的答案。

以"华夏’作为美好盛大的意思;或者华山和夏水的合称。5000多年前左右, 黄河中下游有三个杰出的部落。而炎,黄两族共同开发了黄河中下游流域两岸地区,由于他们生活在华山,夏水(今天的汉水)一带,便自称“华夏”有时也单称“华”或“夏”。华夏族就是汉族的前身。

华夏青龙

关于华夏的渊源,某才疏学浅,只能写到这儿,欢迎诸位多多指教!!!

华夏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有了新的内涵,代指生活在神州大地上的各族人民,象征着伟大的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共建美好祖国。泱泱中华,辉煌华夏,共创吾大中华!!!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