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艺术欣赏 >

鸡娃父母需要知道的育儿知识「鸡娃家长」

时间:2023-02-05 09:49:10 来源:战隼

大家好,鸡娃父母需要知道的育儿知识「鸡娃家长」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今天分享的书籍是《反脆弱养育》作者:[美]玛德琳·莱文



本书的建议是针对中产或富人家庭要如何教育孩子,让父母学习如何帮助孩子成长并告诉父母要关注当下,检视自己的教养行为,走出教养的误区。


对于一直在鸡娃的父母可以去读一下。



懂得亲情交流才是教养的关键


威信型的管教不仅仅是“不偏不倚”的教养方式,其实也是高度投入和独特的教养形态。


来自威信型家庭的孩子,比起出身于专制型家庭和宽容型家庭的子女,针对成就抱持较平衡的态度,拥有更好的社交技巧、较高的学业成绩、较低的吸毒比例,以及较少罹患抑郁症。换句话说,这类孩子最有可能拥有健康的自我意识,最能发展出健康儿童自我发展时所需的能力——亦即能独立生活、维持关爱的人际关系,以及拥有成就感。


温情是随着子女的成长,父母以不同层次和不断演进的亲情交流方式,所展现的参与、了解、接纳和关爱的感情。



纠正也是教养子女重要且必要的一环,但纠正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比方说,假设你十二岁大的孩子因为缺少准备,所以这一次的数学考试成绩很差。你有几种方式可以纠正他:


1.不管他。通常可以接受,但也可能代表父母漠不关心,那就不是一件好事。父母愿意监督(并非代做)孩子的家庭作业,这些孩子在学校里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2.落实承担后果。“我们之前讲过,要是考不好,你就只能在周末看电视,平时都要拿来念书。”


3.试着帮忙找出滑铁卢的原因。这就牵涉到怎么跟孩子谈他对自己功课的感觉。“我知道你平常数学表现得还不错,是什么原因让你这次考砸了?你需要什么帮助吗?”不要直接问孩子,先听听他怎么说。


4.对孩子的努力表达失望。“我猜,如果你再努力一点儿,就可以表现得更好,我失望的是,你明明可以却不做,但分数是你的,下次是不是要更努力点儿,你自己决定。”


5.以批评或拒绝来回应。“我就知道你会考得很烂,你就是没办法考得好,对不对?”


纵然前四种反应都很正当合理(按照管教风格以及时代背景而有所不同),但批判性的反应只会造成伤害。之所以会伤人是因为这种反应于事无补,并不能处理问题,只会加重问题的严重性,让孩子徒然觉得自己有缺陷。重复的攻击、抗拒和批评只会把孩子导向一个不幸的结论,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相信自己不值得被关爱的孩子罹患抑郁症和自杀的风险很高。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有自残的行为,通常会在父母无情的批评面前展开。我有位病人就告诉过我以下令人不寒而栗的评论:“我承受父母所有的羞辱,然后透过我的血液让它流了出来。”每当我们攻击孩子发展中的自我时,就灌输给他们憎恨自己的感觉,对孩子来说,这或许是最危险的感觉。


有效的教养方式不是只要摆出温馨和欣然接受的样子(不过这倒是绝佳的开始!)就可以,你需要塑造、引导、纠正、责罚、教诲、监督和以身作则,在不伤及孩子自我的前提下完成。你在批评孩子之前,请设身处地想想,你会做何感想。假如会伤人,就用其他方式说。



纪律和控制扮演“黑脸”的狠角色





对父母和子女来说,比较容易的方式是,父母订出一套清楚、坚定和公正的家规让孩子遵守,如此可避免关于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的争论。


温馨的亲情交流奠定了亲子基础,为孩子提供稳定的力量,帮助他们处理人生中的得意和失意,包括与父母关系的起落,同时也让父母在执行纪律时更得心应手。我们可以学会各种维持纪律的“技巧”,但除非由衷地发自内心地与孩子保持慈爱的关系,否则终将失败。



技巧1 坚定而清楚地阐明你的权威


各种研究发现,父母能否坚定地掌控与孩子能否照顾自己、学业是否成功、情绪是否健全发展,以及是否更快乐是有关联的。



技巧2 掌握孩子的行踪


关注孩子的父母都会注意并持续追踪孩子的行踪,了解他们在哪儿、在做什么。


缺乏适当的监督,孩子很容易做出糟糕的决定,也很容易成为别人觊觎的猎物。父母必须掌控好孩子,时时注意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受到威胁时随时准备介入。


技巧3 适当约束,让孩子知道你说到做到


约束不只是看孩子是否守规矩,约束是让“孩子相信大人有能力订立严格的规矩,即使有异议也能够摆平它以达到目的”。


每个家庭都有不同的规矩,重要的是要帮助父母了解,除非他们有力量贯彻执行他们订下的规矩,不然他们的家可能会陷入混乱,孩子更有可能出现脱序行为。不令人讶异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激励下,更有可能展现自制并且尊重父母的崇高地位。


技巧4 保有弹性,知道何时该让步


弹性是健康的亲子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什么父母能够也应该容忍孩子偶尔的犯错,但弹性并非意味着完全抛开责任。在良好的亲子关系里,弹性是一种沟通的形式。也许父母明确规定考试前几天,孩子就要开始准备功课,因此,当孩子跟你说:“我知道这次考试我考砸了。可是这几晚我很不舒服,根本没办法专心念书。所以能不能放过我?”愿意放孩子一马的老妈,知道儿子是因为身体不舒服而“违反”规定,她所展现的就是弹性。妈妈的弹性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她对儿子健康和诚实的关心程度远胜于考试成绩。在这个例子里,妈妈“死守”考前要复习的规定并没有必要,反而会收到相反的效果,也可能伤害到她和孩子间的温馨感情。


对于无论是为了学业、家务或其他责任,老是借口一大堆、不遵守协议的孩子,我们就必须坚守原则。但就算态度再坚决,我们还是可以传达我们的亲情和关切,用不同方式,包括倾听孩子的心声,帮助孩子找出更有效的方式来控制他们的行为,并为他们下次做得更好奠定基础。


结合运用约束和弹性,可以增强孩子的适应性,无论是个人成长或学业衡量方面都会收到良好的效益。


技巧5 从孩子小时候就树立规范


当你与孩子关系不佳,或者子女一再违规时,才想要施行纪律尤其困难。


要建立纪律,首要的是,亲子关系要建立在接纳和信赖上,没有这些做基础,妄图将坚定的纪律强加在已经习惯当家做主的孩子身上,当然会招致叛逆和脱序的反效果。


很多研究都指出,即使孩子早年未受到良好的教养,也能利用不同的管教方式来纠正其部分缺点。换句话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嫌晚。然而,并非所有纪律的设立都是同等有效的。


技巧6 厘清“掌握情况”与“掌控”之间的差异


父母的掌控区分为两大类——行为的掌控和心理的掌控,并且发现,孩子的调适与家中盛行哪种形式的掌控息息相关。


行为的掌控包括树立权威、提出适合年龄的要求、设定界限,以及监督孩子的行为。


心理的掌控有两种特征:它会侵入孩子的心理世界,并通过唤起罪恶感、羞愧和焦虑的情绪,试图操控孩子的思想和感觉。


行为的掌控对孩子和青少年的发展有正面的效应,而心理的掌控则显示会产生负面的效果。运用行为掌控的父母是“掌握情况”,心理掌控会让孩子感觉被“掌控”和受到侵扰,心理掌控的标志是对孩子情绪和心理上的需求毫无反应。


行为掌控(“数学测验考得这么差,除非你把成绩提上来,否则不准看电视。你需要帮忙吗?”)和心理掌控(“你再继续这样游手好闲下去,这辈子最多就只能去煎汉堡了。”)之间有天壤之别。每个父母对心理掌控的威力都心知肚明,它通常是我们最后的管教绝招,使用它的时候我们已经焦虑到分不清楚到底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的需求。当我们过度强调自己的需求时,很有可能坠入心理掌控的伤人领域,“你怎能这样对待我?”“我都已经为你做了这么多。”这样的话很容易脱口而出。


我们的职责是确保孩子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出将来需要的能力,会为自己选择一条明智的道路。


我们能否好好教养子女,最关键的因素与我们自己内心是否拥有足够的感觉有关——是否具备足够的爱心、足够的支持、足够的资源,我们是否有这些感觉能力让我们将独一无二的心肝宝贝抚养长大。养育子女真的是一项充满挑战的艰巨任务。



理性面对文化和社会中的挑战


◎ 富裕的家庭里,父母经常加班,不仅工作时间长且不太有时间与家人相聚,因此母亲(大多数是)可能会产生独力养育孩子的感觉。

◎ 经济条件佳的家庭里,常会有权力不均衡的现象,收入较高者会掌握较大的主导权。

◎ 有钱的家长不喜欢“兴风作浪”。由于亲子双方都害怕失去经济保障,父母无法停止投入大量的努力和精力于积累财富,因此亲子间不快乐的情况可能无限期延续。

◎ 繁忙的行程及过度关注物质层面,都会阻碍能够增进生活品质的因素,例如,友谊、精神层面和对社区活动的投入。

◎ 过度重视完美以及鄙视表现出脆弱的价值观,会阻碍亲密关系和人际关系的发展,使得寂寞成为富裕的代名词。

◎ 事业心重的先生在生活及情绪上经常无法陪伴家人,因此母亲往往会把情感重心全部放在孩子身上,以致对孩子的情绪支持和安慰变得过度依赖,甚至加深过度介入和侵扰的风险。

◎ 能力强的人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管理事情,或许也会请人帮忙协助“教导”孩子,但却不太愿意面对自己的弱点、需要,以及脆弱之处。

◎ 遇事不愿意寻求协助的后果是问题的严重性可能升高,从容易处理的小事演变成更棘手的问题。

◎ 对自己和孩子都期待过高。充分的证据显示,太过完美主义是造成沮丧的先兆。

◎ 富裕的社会强调竞争和成功的外在指标,譬如,高分、奖杯和名校的入学许可。这些因素培养出外在的激励,相对于内在的激励,外在激励会使孩子产生一箩筐的心理困境。

◎ 富裕家庭中药物使用或滥用的比率高,而未经治疗的沮丧常造成持有非法药物、处方药剂或酗酒等问题。


以上这些项目指出了导致富裕家庭的问题的不同因素,其中有些是富裕文化的首要问题,有些则与富人本身的通病有关。


如同孩子觉得他们是在做出自己的选择,我们也需要感受到我们的教养选择是发自真诚内心的深处。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养方式,不人云亦云。要求孩子对自己负责时,父母也要以身作则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我们就必须以身作则。


当孩子脆弱时,利用物质引诱孩子靠边站无疑是埋下了拜金主义的祸根,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情绪上的安全感,而不是有形的物质。


孩子总是强烈地受到母亲的情绪的影响,无论我们多么自以为“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但永远也骗不过孩子。母亲的心理状态就是孩子的生命线,母亲有多努力地隐藏她不快乐的感觉,孩子就得同样辛苦地去确定妈妈没有问题。孩子会用自己的方法来适应,可能是用功读书,当个好学生,希望妈妈因为他们的成就而心情变好;也可能表现出适应不良的行为,例如,故意表现得很冲动,试图把妈妈的注意力从不开心转移开。这两种方式,都让孩子花费太多精力去为母亲着想,却花太少力气来改善自己的未来。童年与青春期的任务是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协助父母成长。



面对忧郁的心情



一项长达十年,以父母忧郁对孩童发展造成的影响为主题的研究观察发现以下结论:


1.忧郁的母亲较无法敏锐地对孩子做出回应,以致亲情发展较不稳固,对于婴孩及幼儿尤其有害。

2.当父母之中有人感到沮丧,他或她的小孩有百分之六十一的概率,可能在童年或青春期出现心理失调的情况,发生的概率是父母没有抑郁症小孩的四倍。

3.当孩子或青少年有忧郁沮丧的母亲时,那个孩子有百分之四十五的概率可能发展出抑郁症,而母亲没有抑郁症的孩子只有百分之十一的可能出现抑郁症。

4.忧郁沮丧的母亲,会让青春期的女孩比男孩,更可能罹患抑郁症。

5.婚姻冲突是造成忧郁沮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母亲方面。

6.沮丧的母亲倾向于把暴躁易怒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态度也比较负面。这些妈妈通常很爱批评人,而持续的批评会在孩子身上造成一大堆问题,包括药物滥用和行为失序。


以上的统计数字看起来很让人心烦意乱,尤其当你就是被忧郁沮丧所困的家长时,不过,重要的是搞清楚事情的脉络,了解自己究竟应该如何降低忧郁沮丧对孩子的冲击。首要的是,已罹患抑郁症却还未接受治疗的家长,需要帮助。


忧郁沮丧是会遗传的,因此,有抑郁症的父母,更应该注意孩子,避免蒙受任何风险。还记得当孩子还在襁褓时,我们是如何热切希望孩子拥有健康的自我,前提是我们自己得先要拥有。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