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玩百科:杜军书画
大家好,家园共育 让幼儿享受音乐之美教案「让家园更美好」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作者:张一(福建莆田学院副教授)
2月15日,教育部公布《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对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提出15项48个考查要点。这一重要举措,将有助于扭转今天幼儿园评估中存在的普遍误区——更多关注规模、建筑、玩具等结构质量,对师幼互动、家长参与等过程质量重视不够的现象。
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4~6岁是幼儿听觉发展的关键期,音乐教育必须从幼儿时期开始实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抓住孩子听觉的敏感期,让孩子从小热爱音乐、热爱艺术,逐渐形成较高的艺术审美能力,是音乐教育中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怎样参照《评估指南》要求,发挥教师和家长的共同作用,通过家园共育把幼儿音乐教育做得更好?
就教师作用而言,笔者分享三点建议。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
教学的互动性可以提高幼儿的专注力,让教学过程更加有趣味。这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衡量幼师教学水平的标准之一。如果一个教师不具备良好的互动能力,哪怕讲得再生动,也无法让孩子持续集中注意力。问答是语言互动的一种形式,例如今天要听一首欢乐的乐曲,老师可以问孩子们今天的天气情况,也可以问孩子们觉得快乐的事。引导是教学互动的另一种形式,比如老师让孩子们辨别自然中各种声音的高低,孩子们答不上来,老师不可急着给答案,而应该通过模仿的形式给予提示,引导孩子们的思考方向,帮他们提高主动思考能力。
互动还需要符合幼儿的心理年龄。例如教师在黑板上画四个苹果,分别代表音乐中的四拍,如果是小班的幼儿,老师需要用手指着这些苹果,让孩子们一起数苹果,不管是“指”,还是“数”,都是为了让孩子们的注意力更集中。而大班教学则未必需要如此,孩子们理解力增强,教师教学方式也随之改变。可见,看似非常简单的教学环节,实际上存在差异。
合理运用游戏
《评估指南》中提到,要“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注重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坚持保教结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玩是孩子的天性,如果能把玩带入学习中、让幼儿“寓学于玩”,定能事半功倍。玩的最好形式就是游戏。游戏可以激发孩子好奇、好胜、好学的心理特征,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和价值感,释放他们过剩的精力,放松心情,并提高分享、合作等社交能力。
符合孩子现阶段身心特征的游戏活动,能够让音乐教育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整个学习过程都可以通过游戏来强化与巩固。比如,今天要学习一首儿歌,老师不应站在讲台边,用枯燥的传统形式一字一句教唱,而是可以拿着一袋小球,随机走到一位小朋友面前唱一句,能成功模仿的小朋友就可以获得一个小球。这考验的是教师是否具备游戏运用的能力。教师们需要积累各种游戏形式,并且根据不同年龄合理运用不同内容,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
提高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
幼儿音乐教育中,教案的设计、时间的把控等等,都离不开教师的语言组织能力。这是每个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关系到课堂秩序与教学质量。除了语言通俗易懂、形象生动、难度适中,还得具备表达的准确度,即老师需要孩子们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必须很准确地表达出来,不能含糊不清,或者总是处在变化中。比如唱一首儿歌,老师需要孩子们一起唱,那么,可以用节奏带入的形式提示“准备开始唱”。每次课都可以用固定的语言来表达同一要求,这样,在每次唱歌时,孩子们就很清楚什么时候进入,使得课堂更加紧凑、有序。
幼儿音乐教育需要教师具备爱心和耐心,此外,家长也不能置身事外。家庭音乐教育是幼儿园或者培训机构无法替代的。孩子音乐兴趣的培养,需要家长用心陪伴、科学引导。对此,笔者也有三点建议:
多听音乐
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是培养孩子音乐兴趣的关键之一。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只有多让孩子接触高质量的音乐,才能使其渐渐形成较高的音乐审美力,激发孩子对美好事物的想象与向往。
多进行户外音乐活动
父母可以跟朋友多组织户外活动,带上孩子们会演奏的乐器。活动中以家庭为单位,用较短的时间教会大家唱一首儿歌,或者吹弹一首简单的曲子,让孩子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感。
多鼓励孩子
音乐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对音乐的热爱,让孩子从小就在心里种下美好的种子。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考验的是家长的耐心。因此,要学会鼓励、赞美,放大孩子的优点,避免总挑毛病、刺伤孩子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从小种下美好的种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考验的是教师家长的耐心。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要不断的学习,提升自己。通过美育,涵养审美品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光明日报》( 2022年03月29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